八音会是传统乐器组合演奏形式,遍及各地城乡村寨。每逢婚丧嫁娶,嘀嘀嗒嗒地响起来,全村老少都来驻足观看,围在一旁,欣赏着各件乐器发出激越奔放的旋律,慢慢品味着音符跳跃的飞扬。
喜庆之王的唢呐音乐,在影视剧中频频出现,骑着高头大马的新郎,迎娶坐轿的新娘子,走在前头的就是唢呐欢快吹奏着。无论大江南北,还是广大的北方,唢呐为大多数人所熟悉,是家喻户晓的乐器。
民间八音会,民间又称为“吹鼓手”、“鼓吹”、“响工”、“鼓匠”等等,各地都有,叫法不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八音会都是男人吹奏的天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女唢呐也不是很多。新世纪以来,好多地方办喜事都不请八音会了,多是婚庆演艺或者锣鼓喧天敲打一通。八音会除了少数的喜事外,多数在农村办白事或者一些不唱大戏的庙会上演奏。
随着时代发展,“女子十二乐坊”的民乐团,风靡一时,清新脱俗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极受追捧。本世纪初,培训八音会的民间艺校,出来一大批女子乐手。她们组合成女子八音会,你吹唢呐我吹笙,各种乐器都能演奏。经过几年迅速发展,逐渐扩展女子八音会的市场,女子吹打班迅速崛起,都买了舞台车,她们的出场费甚至高于不用舞台车的男子八音会班。女子八音会的台口多在晋北、晋西北,内蒙一带,深受欢迎。还有一部分是男女混合班,基本是男女唢呐轮流主吹,主要在太原、晋中一带。
传统文化中礼乐不分,有礼节性活动就会有音乐,古代帝王、皇亲贵族在生活中不同场合就会用特定音乐助兴。隋唐之前,宫廷雅乐基本上是贵族才能享受,到“安史之乱”后李龟年这样的宫廷乐师也流落到了江南。宋代以后,瓦肆勾栏的兴起,音乐就逐渐与民同乐起来了。
历朝历代的宫廷音乐不断发展,又与散落到民间雅乐不变传承延续。原来乐曲都是牌子,有固定用途,如“朝天子”“劝进杯”“青天歌”“驻马听”“柳青娘”“西番赞”“水龙吟”“寄生草”“柳摇金”“扮妆台”等等许多,现在人们已经弄不清这些曲子的原始用意,只感觉到悠扬悦耳动听。
上世纪相当长一段时期,八音会主要吹曲牌套曲,间杂吹一些民间小调,后期加入各剧种戏曲、歌曲,艺人们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境由心生,音乐是一种忘我境界,可以净化心灵,表达喜怒哀乐,不论“大得胜”还是“八大套”,吹奏者对音乐驾驭,对音乐内涵诠释演绎,启在心间,汇于脑际,发于口管,弹于指间,用内心的感情来释放音符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这个团队是太原市心想事成艺术团,在移民村小塔村古庙会上的演奏,三个女子唢呐手,一个女笙,两把男笙,一个电声鼓,一个电子琴。农村里的事情都是“紧七慢八九消停”,适用于各种营生,村里办事吹鼓手多的有就是十一二人,吹打用的家具算一个人,最少也得七个人。现在用电声鼓,武场可以省下两个人,有时还要叫两个唱戏或唱歌,来应付不同欣赏方式的需求。
现在的生活已经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是传统民间音乐,还在到处生根发芽,此起彼伏,到处开花。现在科技发达了,快手、抖音、头条都可以看到,各地民间音乐团体,每天活跃在乡村古庙,成为农耕文化的延续,挥不去乡情乡韵。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