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英歌舞汉族舞蹈形式之一

来源:锣鼓 时间:2025/7/30
北京中科医院公益抗白无止境 https://m.39.net/pf/a_5882648.html

潮汕英歌舞,又一次火了!喜庆龙年,在潮汕地区,千人英歌舞展演,震撼全城;在海外,英歌舞出现在英国伦敦街头,吸引70万人现场围观;而在网上,一条条英歌舞的短视频刷屏,圈粉无数。

英歌舞是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普宁、揭阳、惠来、潮阳、陆丰、潮州及福建省的漳州等地区。在中国香港和泰国等地也流行,今年春节普宁南山英歌队应伦敦华埠商会(LCCA)的邀请,在当地时间2月10日、11日亮相英国伦敦。分别在伦敦的伯灵顿拱廊和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Square),用英歌舞送上新春祝福,也向世界展现有滋有味的中国年,英歌舞火遍全球的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中华战舞”或“中华街舞”。

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具有独特的步法、身法、槌法、阵法。既似土风,又似武舞。它以刚劲、雄浑、粗犷、奔放的舞姿,构成了磅礴、威武、强壮、豪迈的气势,给人以力与美的震撼。英歌舞所表演的角色均为《水浒传》中的英雄豪杰,但表现手法十分概括写意,既不叙述故事情节也不表现人物,更多的是渲染战斗情景和热烈气氛,塑造英雄整体的形象。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艺术处理,从整体上体现一种男性的刚健之美。英歌舞中的舞蛇是源自闽南民系对蛇的崇拜。

英歌舞属汉族广场情绪舞蹈,其主要表演形式为大型集体舞,舞者双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互相对击,动作健壮有力,节奏强烈。舞后还有歌舞小戏,称“英歌后棚”。英歌舞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其产生、发展、演变过程较少文字记载,有籍可考的历史不过四五百年,其源头有许多不同版本。年5月20日,英歌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英歌的源流众说纷纭,有几种说法,有水浒说、傩起源说、从山东经莆田再入潮说、外江戏说、练武说、综合说。

1.傩文化说;从时间序列上看,傩文化是目前关于潮汕英歌源流的最古老的说法。傩文化发源的时期,潮汕大地尚处于一片荒蛮,先民的神鬼意识和图腾崇拜是傩文化产生的基础。现代英歌舞多附会为“水泊梁山将攻打大名府”的故事,其实这只是“流”,傩文化才是它的“源”。首先,英歌舞始终保持着“驱鬼逐疫”的实用功能,在过年或其他民俗节日里演出;其次,英歌舞不戴面具而画脸谱,这是傩面具的进化形式;《水浒传》中并无英雄舞蛇,英歌队伍中探路的舞蛇源自闽南民系对蛇的崇拜。

2.练武习艺说:明清两代的潮汕地区社会矛盾尖锐,粤东乡村初步形成了大乡与小乡、大姓与杂姓对立的、壁垒森严的格局。“潮郡民俗强悍,土匪众多,由来久矣”“其强横为一省之最”。乡社多设武馆,民众亦喜习武,但武馆常遭查禁,没收刀枪,农民唯有将长棒截短,结合南拳马步习武,后演变为英歌舞。

英歌队一般设有两领舞者,分别为红面红须的“头槌”,多装扮为秦明或关胜;黑面黑须的“二槌”,装扮成李逵。另外“舞蛇者”为时迁,主要是协助指挥引舞。有些可能还有“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司鼓的扮演者一般为宋江或林冲,这是脸谱最常见的。此外有些英歌队还有举号令旗的公孙胜,这些角色比较固定,也为观众熟悉。其他就不太固定,但一般有顾大嫂、孙二娘、史进、解珍、解宝、杜迁、宋万、孔明、孔亮、李应、邹渊、邹润、刘唐、杨雄、凌振、张顺、燕青、王矮虎、孙新、张青、花荣、杨志、穆弘、雷横、范瑞、柴进、呼延灼等。

英歌舞分前后棚,前棚36人,每人手执长约1尺4寸,直径4厘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海螺号和吆喝声,两棒相击翻转,边走边舞。后棚72人,扮成各式杂耍艺人,敲打锣鼓伴唱,有的还加上扮涂戏,或加进武术表演。其队列变化有长蛇挺进、双龙出海、四虎并驱、粉蝶采花、孔雀开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后敲等;脸谱有文面、武面之分;节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别。在农村,英歌被群众看作是英雄的化身、吉祥的象征、驱邪的魔力。一般参加英歌队者都应是年轻力壮、英武潇洒的小伙子。姑娘们对他更有一种爱慕之情,常常从英歌队中挑选自己的意中人。特别是头槌和二槌,更是姑娘们追求的对象。跳英歌舞历来被视为吉祥的化身,人们认为跳英歌舞是“好彩头”。这年谁能够进入英歌队,这年办事就顺利,事事如意。

英歌舞表演时长不一,有的大型节庆活动会持续整个白天。这不仅对演员的体力是巨大的挑战,也对演员的基本功和团队配合默契程度提出了很高要求。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是“舞槌”,舞时每人各执两根被称为“槌”的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对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每逢农历新年和民俗节庆,潮汕地区“跳英歌”便迎来高峰。英歌舞的舞蹈内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梁山好汉化妆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还有一个是梁山英雄化妆劫法场救宋江。

通过英歌祈求平安吉祥,表达爱憎,抒发斗志。从最初的游神赛会,到如今的节日盛会、商户开业、楼宇落成、大桥通车、华侨观光等等活动,无不请英歌队到场表演,以表示欢乐和庆贺。英歌又是增进乡谊、邻谊、侨胞和睦团结的重要纽带,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近年来,汕头潮州等地组织英歌进校园、进社区,推动英歌表演技艺的传承发展。现在,加入英歌队伍的年轻人逐年增加,表演水平也逐步提高。

韩山师范学院训练图,南方+提供

韩山师范学院、普宁南山小学里,都有英歌传承培训基地,由小学生组建起了英歌队。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生通过英歌舞不仅得到了锻炼,还领略到了英歌舞所蕴含的精神,提高了艺术修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