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舞是流传于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起源于清代同治至光绪年间。
当地游神赛会之风很盛,民间创编文艺节目参与十分活跃。西门乡人陈成锦和石文勇从蜈蚣独有的爬行姿态中获得灵感,首创了这一广场性的大型动物舞蹈,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这种舞蹈能惟妙惟肖地模仿蜈蚣的动态和习性,一经问世,便为当地民众所喜闻乐见,迅速流行开来。
蜈蚣舞是一种大型的广场性动物舞蹈,蜈蚣道具造型形神兼备,头部酷似狮头,嘴两侧一对弯弯的利牙,两眼透出绿光,尾部呈剪刀形,身长22米,用硬、软二十八节布框衔接,屈伸自如,裹布绘以形状鲜明的朱红色节甲,斑斓艳丽,雄壮威武。
表演时,一人擎彩珠在前带引,15人执蜈蚣跟随其后,舞彩珠者藏身蜈蚣腹下,弯腰屈腿,运用“双下堂”、“丁字马”、“弓步”、“观音坐莲”等动作操纵整条蜈蚣蜿蜒穿梭,矫健起舞,变化出“2”、“3”、“6”、“7”、“8”、“水波纹”、“盘梅花点”等造型图案。
夜间表演时,偌大的蜈蚣俯仰穿梭,两眼绿光闪耀,躯体通明透亮,剪刀形的红尾巴高高举起,自由摇摆,在伴奏鼓乐和助威焰火的衬托下,更见宏伟壮观,呈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
蜈蚣舞以潮州大锣鼓伴奏,常用的乐曲和曲牌有、、、等,为表演营造了和谐而又强烈的气氛,也更显潮汕地方特色。
蜈蚣舞是潮汕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音乐、舞蹈、武术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同时还能为民俗学和潮汕地方文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材料。
年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