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说一说你知道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2.出示单元导语。
解读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使学生对本单元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二、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老舍。
过渡: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凝聚,讲究的是热闹、祥和。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中华儿女会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带着美好的心愿辞旧迎新,但是每个地方的习俗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跟着作家老舍,走进《北京的春节》,请同学们打开书,朗读这篇课文。
2.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画出文中不懂的词语,试着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重点指导“醋、拌、燃、贩”的读音。注意易错字“醋”的左边里面不要少一横;“彼”的部首是“彳”,不是“亻”。)
3.指名朗读课文,想一想:按照老规矩,那时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热烈、忙碌、喜庆、团圆、祥和……)
4.快速浏览课文,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看一看北京的春节是从哪一天开始,到哪一天结束的。
围绕春节,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以及这些日子的哪些习俗?
完成表格,整理、归纳。
5.理清脉络。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
三、感受语言
1.选出自己印象最深的或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文字描绘的是怎样的景象。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最能表现春节氛围的词语和最能表现“年味儿”的句子。
3.学生汇报,引导思考:从这些词句中,你感觉北京的春节是一个怎样的春节?
4.感受作家京味语言的特点。
勾画词语,用“零食”代替“七零八碎儿”用“干果”代替“杂拌儿”用“玩具”代替“玩意儿”用“悠闲”代替“闲在”
引导孩子发现,这些词语带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或和地域色彩,质朴真实,令人倍感亲切。
四、拓展延伸
1.总结:“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声迎新春。”老舍先生用他那京味儿十足的笔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热闹、祥和的北京春节,让我们有机会体味老北京有声有色的年味儿,在春节这么多的节日里,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个日子?你最感兴趣的又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交流。
2.拓展延伸: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儿,谁愿意说说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忙碌、热闹、喜庆、欢乐……)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哪些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学生汇报交流。
二、学习写法
(一)分清课文的主次
思考:文章跨度一个多月的时间,作家是如何安排文章的详略呢?哪些部分是详细描写的?哪些部分是简略描写的?
1.讲解详写与略写的含义
2.再读课文进行圈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哪些地方是详写,哪些地方是略写。
作者详写的是“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五个部分。
(二)分别学习作者是抓住哪些风俗特点详写这几天的
1.腊八
找到最能突出腊八节风俗特点的句子,想想作者是如何抓住重点写风俗特点的。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得出腊八粥的特点:食材多。把粥比成“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写出了粥的材料丰富,表达了作者对富足生活的自豪与期盼。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简练,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3)总结;作者先写总起句,然后重点描绘了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材丰富,腊八蒜色味双全的特点,使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突出。
2.除夕
(1)作者详写除夕,首先抓住了除夕的什么特点?
(2)从那几个方面写出了除夕这一特点的呢?
嗅觉:
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读到这老师仿佛闻到了远处飘来的香味。
视觉:
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
听觉:
你们听到了什么?“间断”强调“间”的读音。
(3)除了热闹,你们还感受到了什么?
提示词语“万不得已”“必定”“除了……都要……”感受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对民俗民风的重视。
(4)总结;作者先写总起句,再从嗅觉、视觉、听觉三方面展开描写,抓住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吃团圆饭等风俗,营造出了热闹团圆的氛围。
3.引导学生自学腊月二十三、初一、元宵节
(1)回忆学习腊八节、除夕两部分的方法
腊八:作者先写总起句,然后重点描绘了腊八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抓住腊八粥食丰富,腊八蒜色味双全的特点,使腊八节的风俗特点更突出。
除夕:作者先写总起句再从嗅觉,视觉,听觉三方面展开描写,抓住穿新衣,放鞭炮,祭祖,出团圆饭等风俗,营造出了热闹团圆的氛围。
(2)教师总结共同点:
①寻找总起句。
②找到重点习俗,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同时写许多习俗时也会有详有略。
③写出了什么特点。
④从哪些不同视角展开描写。
⑤总结这5天的习俗,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在详写的过程中如何进行详略安排。
4.按照方法,学生自学腊月二十三、初一、元宵节这三个部分的内容。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三)讲授略写部分
1.这几天在写法上与详写的有何不同?
详写部分抓住了主要的风俗特点,如:腊八的风俗是喝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的风俗是祭灶王……而这几天作者是放在一起写的,写得很概括。
2.是否也可以详写这些内容?
引导学生体会在不同的日子在春节中的重要程度有差别,而且本文作者想要介绍北京的春节,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这几天。
3.这样写的好处?
详略安排得当,中心突出,能更好的让别人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总结课文
1.文章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结束,这一段时间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字里行间反映出老北京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和认同。
2.结合交流平台总结如何展开详写。
首先想清楚自己想主要写生么,次要写什么。
四、学习“阅读链接”
阅读“阅读链接”看看与老舍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这是什么地方的春节习俗?
2.引导学生找到南北过春节风俗上的不同:围炉、蒸年糕、炸枣、祷告……
3.思考咱们家乡过春节都是有哪些习俗?
五、作业布置
询问亲戚和朋友,看看你的家乡春节有哪些习俗。和老北京的春节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再用上今天的详写方法,写一写家乡的习俗。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详略得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