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图片 >> 正文 >> 正文

吹腔戏唱出运河人家团圆年

来源:锣鼓 时间:2023/5/19

青墨画眉,油彩涂脸,蟒、靠和头饰上身……一个多小时后,随着竹笛、唢呐的乐点,王玉坤扮的小生迈着碎步走上台来,停了两年的吹腔戏终于在大年三十开演。他扮相不俗,一亮嗓,台下父老乡亲的掌声和“叫好”声响起。于是,一团喜气在夏津县马堤村不断酝酿,就连不远处的大运河也跟着“欢腾”起来。

接着登台的两人是王玉坤的“发小”,都四十左右。丁善平扮小生,侯仁江演老生,因多年没登台,唱腔略显生涩,却丝毫不妨碍观众“叫好”。三位好友已有10年没能聚在一起,此刻在台上共演一出《王思乡还乡》,应情又应景。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十,马堤吹腔剧团的36位团员都将相继登台,“齐齐整整,团团圆圆,这个年过得是真高兴。”作为团长,王玉坤难掩激动。

马堤吹腔是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前身是年前流传于山东、河南、冀南、苏北一带的民间戏曲柳子戏。马堤村位于白马湖镇,紧靠运河,吹腔戏演出活动频繁和人才聚集,故称“马堤吹腔”。自打王玉坤记事起,每年春节村里自发组织的剧团就会搭台唱戏,家家户户以及周边十里路内的村民会赶来凑热闹,有时观众能达上千人。

马堤村的村民几乎都会唱吹腔戏,小时候也大多被大人临时叫上台,穿上戏服,鼻梁处涂成白色,扮个小“丑角”。“我们仨都是十一二岁开始跟着村里老人学戏,我和丁善平演‘大兵’,侯仁江扮‘小鬼’。”王玉坤陷入回忆,“长大后我一直留在村里种粮、种菜,22岁当了剧团团长,他俩携家带口外出做家纺生意,工作越来越忙,回来次数越发少了。”

近两年疫情,年末岁初唱了几十年的吹腔戏也不得不暂停。年前刚过“小年”,村民们就催着王玉坤张罗起来:“咋都得演上几场,馋得慌。”丁、侯两位好友也在年底赶了回来,三人翻出五颜六色的戏服,掸去上面细细的灰尘,挨家挨户招呼团员“忙活”起来。

在腊月二十七白马湖“黄河大集”上,剧团先演了两场,算是暖暖戏,也让久不登台的人开开嗓。结束后三人小聚,细数这些年各自及村里的变化。“咱村在外地做家纺行业的不少,镇上有意让我们回来发展,我肯定全力支持。”丁善平说。“我一直盼着呢,回来守着父母,守着运河,多踏实。”侯仁江附和道。王玉坤一听这话高兴坏了,说到:“我的蔬菜大棚管理已经模式化,种粮有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粮食丰产又丰收,我有闲工夫就给你们帮忙去。”

近几年,王玉坤把先辈流传下来戏目和后期创作的新戏都写下来,并集结成册,又将积攒的演出视频一一配上字幕,费了好一番工夫。今年春节期间要表演的吹腔戏目由36位团员一起商量,都是拿手戏、喜庆戏,除了《王思乡归乡》,还有《挂龙灯》《双喜》《巧训儿》等。

大年三十下午和晚上剧团各演了一场,几年前镇上给建的戏台下,站着、坐着的多是本村村民,很多都是久不相见的面孔,有的孩童还是第一次回村。现场唱声笑声锣鼓声,声声悦耳。马堤村党支部书记侯庆全双手插兜,站在观众席最后一排,看着台上台下的乡亲,满眼笑意,“今年95%以上的村民都回来过年了,肯定都要回来听听吹腔戏。你看台上那俩‘90后’演得多好,咱这吹腔戏断不了,这年过得也会一年比一年团圆热闹。”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张双双通讯员邓美平胡兵报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