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元旦刚过,冀中军区十军分区供给处长崔振东找到郑宝瑞、孙才和阎广平三位同志,说上级决定由他们三位组建一个手榴弹厂,还说地址就选在霸县马房村。
此话一出,三大吃了一惊。马房村里驻扎有日军和伪军一个中队,周围据点林立,远的八九里,近的仅三里,很多还是是大据点。像最近南孟镇岗楼高十二层,站在楼顶,马房村的街道、行人看得可是一清二楚。这个地方可以说敌人控制最严密,能办咱们的地下手榴弹厂吗?
这些问题上级当然考虑到了。选择这里不止是因为“灯下黑”,出敌不意,反而比较安全,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它特别有利的条件。
马房村一带群众基础好,抗战初期这里搞过减租减息的斗争,群众拥护八路军。这些村子还有党秘密掌握的两面政权,抗日村长和伪保长一人担当,公开的叫保公所,应付敌人,秘密的叫村公所,做抗日工作。这就为厂子提供了基本保证。
马房村很大,敌人的岗楼都建在村子南头,有很大的回旋空间。这里手工业门类多,物资收集,人才征集相对比较方便。就是附近的据点,某种条件下也是个不错的资源,这一点后面会提到。
三人于是欣然接受了任务,去马房村建厂了。
要建厂首先得有生产工人。这点组织考虑到了,派来了十三个战士。但还不够,还得要有人,最好是熟悉相关工作的人员。比如,熔化铁水,碾药,做引信,没有一点经验就做不太好。马房村的优势在这时就体现出来了,各种人员都有。
他们通过内部关系,找来了串村补锅的小炉匠、会做擀面杖的手旋工、做过鞭炮的碾药工等七八个半农半艺的群众,这些人就成了厂里的技术力量。
因为斗争形势和生产任务的需要,每个同志都要熟悉生产的全过程,学会各项生产技术。所以人员召集到位后,首先进行培训,培训合乎要求后,才开始第二步。
第二步,就是要准备厂房和生产工具。
这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具体安排是,上午睡大觉,下午准备工具,晚上建厂房。
准备工具的意思,就是要备齐生产用的设备。专门设计制造专用工具是困难的,也是不现实的,这里的准备工具,其实是寻找合适的工具,必要时加以适当改进。
铸造手榴弹壳,必须用到炉具,选用的就是小炉匠补锅的炉具,原来的炉具太小,适当改进,一炉熔铁就能铸造一枚手榴弹壳了。
做手榴弹把的工具更原始。找个木架子做车床,适当改进,中间设置一个横轴,边上再装一个旋工,工作台就完成了。生产时,工人将圆木棍安在横轴上,右手持旋弓一推一拉带动横轴飞速旋转,左手持刀对准木棍进行旋削,手榴弹把的半成品就制作出来了,效率还很不错。
做引信全靠手工。先把铁丝剁成不规则的锯齿形状,在外面包上也是锯齿形的薄铁片做引信套,再把火柴融化调解成浆,灌入其中,晾干后穿上丝线绳一拉即刻引爆。
手榴弹采用的是黑色炸药。材料就是木炭、硫磺和硝,碾药的工具是老乡的一个石磨盘。碾药小组把石墨盘转移到村西北角一个很偏僻的破庙里,改造伪装,碾药的工具和工房就全解决了。
厂房建在哪里呢?
像现在这样集中成片的厂房是不可能的,只能从安全和适用角度,分别、单独建造。碾药的工房利用了破庙,其他生产环节的用房就利用堡垒户的现有房间加以改建和扩建,适当增设通风孔。这个工作工程量集中,为了避免引人注目,必须在晚上进行。
人员、工具、厂房都弄好了,是不是就可以生产了?还不行,还要筹集材料。这项工作既困难又繁琐。
生铁一项,就是虎口夺食。鬼子对废钢废铁是强抢硬要,想公开收集是做不到的。两面政权在这时就发挥了关键作用。公开收集上来的生铁,对鬼子晚交、少交,乃至不交。群众对此非常支持。两面政权的办事人员,锣鼓一敲,大喊:快交铁喽,皇军又催交铁喽。群众心领神会,积极交纳,实际大部都交到地下手榴弹厂了。
硫磺和火柴弄起来很难,两者都是军用物资,是被鬼子严密控制的。两者虽然也是百姓生活必需品,但配给很有限。这时还是发挥两面政权的作用,动员一些上层人物,秘密地捐献出一些火柴。硫磺则只能动员那些手工业者,节省出来一些,转卖给工厂。
虽然困难重重,但各方面总算准备齐全了,地下手榴弹厂也就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始试生产了。
试生产的关键是手榴弹壳的铸造。
工厂对此几乎是全力以赴,所有工人都投入进来了。试生产前,大家对各项工作准备得十分细致。司炉人员反复检查炉具和熔铁锅,备料人员把生铁粉碎得跟西瓜子有得一比,焦炭筛选得像小枣一样大小,制作砂箱的同志对砂箱称得上精雕细刻。
晚上十点,试生产开始了。
第一炉火由孙才同志亲自掌炉。火点燃了,风箱“呼啦呼啦”地响,火光映照着每一张神色肃穆的脸,工房里无人说话,所有的眼睛都紧盯着熔铁炉,看西瓜子一样大小的铁块渐渐缩小,化成柔软、透明的红色液体。
大约十五分钟后,风箱声停止,铁水完全融化了,孙才同志用铁钳架起熔铁锅,小心翼翼地将铁水灌入砂箱中间的一个小孔。片刻后,打开砂箱,扒掉沙子,一颗乌黑的手榴弹壳就问世了。
大家非常激动,握着拳头,压着声音喊:“成功了,胜利了!”
第一夜,他们成功生产了五个弹壳,无一废品。
天亮了,大家回复各自身份,背着背筐,或是挑着炉匠担回去了。
此后地下手榴弹厂就步入了正式的生产流程,开始了夜聚日散,日复一日的手榴弹制造工作。
弹壳出来后,就是总装了。
总装的程序是,先把炸药填满弹壳,再把弹柄装有引信的一段插入弹体,然后用木榔头将弹柄敲牢,拧上螺丝钉,盖上防水帽,蘸上防潮白蜡,全部工作就完成了。但这样的操作方式很落后,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对而言,手榴弹把和碾药的生产效率高,积存了不少半成品,翻砂的炉具效率较低,成了卡脖子的生产环节。一般来说,铸造出多少个弹壳,就可以出厂多少颗手榴弹。
为了加快生产进度,地下手榴弹厂想法设法增加了一套炉具,生产的速度就芝麻开花节节攀高了。从一夜五个,提升到十个、十五个,后来达到二十五个,月均可生产六百多个。这样的发展速度着实喜人。
地下手榴弹厂运转很流畅,有两面政权和群众的掩护,安全得到了基本保障,但在敌人身边长期进行这种规模化的军品生产,风险随时可能出现,一旦被敌人察觉,后果将是致命的。工厂采取了种种措施来防范风险,但总有一些意外时刻。
正式投产后不久,一件小事差点导致整个工厂停产。
有一次炉子刚升起火,生铁即将融化,忽然监视哨报告,伪军巡逻来了,于是立即停火。待伪军离开后,拨开炉子准备重新生火,炉子却怎么也拨不动了。融化了的铁水和熔铁锅凝固在一起了。当时只有一套炉具,整个厂子就停产了。
现场的气氛非常压抑,因为谁也不知道炉具是不是还能修复。郑宝瑞等几名负责人商量了一下,留下两名检修炉具铁锅,剩下的同志带上三十颗手榴弹出去试放。大家不是憋了一肚子气,炸几个手榴弹正好可以解解气。
手榴弹不是一般东西,随便摔摔就过去了,它可是要爆炸的。那到哪里去试放呢?据点。手榴弹炸别的什么不好,炸据点正合适,敌人挨炸了也觉得是天公地道,没什么好奇怪的。
炸哪个据点呢?马房村这方面资源多的是,选择余地大,最后大家选了李家口据点。在周边林立的据点中,李家口据点离马房村最远,有八九里,驻扎的是伪军,胆子小,炸它无后顾之忧。
试放了十颗手榴弹,爆炸威力尚好。伪军打了胡乱打了一阵枪,事情就过去了。大家亲眼看到了手榴弹的效果,都乐开了花,郁闷一扫而空。再回到工房时,炉具也已检修好了。
另一件事更危险,马房村的敌人都被惊动了,工厂几乎因此暴露。
有一天,总装组在砸手榴弹炳时,一颗手榴弹引信受到震动,“轰”的一声发生爆炸,尽管事先有一些简易的防范措施,但一位同志的左手还是被炸伤了。爆炸引起了敌人的注意,第二天敌人全村大搜查,挨门挨户查户口,夜间加强了巡逻。这种情况下,地下手榴弹厂不得不关门好几天。
敌人闹了好几天,什么也没发现,戒备才渐渐松下来。但有了这次教训,工厂更加警惕了。大家分析讨论后,把总装地点转移到马房村北一处枯井边,加强了安装手柄时的安全防范。
枯井井沿上设置了一整块石板作防护墙,石板高一米,宽五十公分,厚十公分。操作时,工人同志面向面向井口坐在石板外侧,两臂横抱石板,左手拿待加固的手榴弹,右手持榔头砸弹柄,遇有引信震动而可能爆炸的情况时,顺势将手榴弹扔入井中,让它在井中爆炸。
自从采取了这个措施,操作有了保障,大大加快了生产进度。手榴弹一批批出厂,源源供应部队。
四月底,十军分区首长指示,为配合即将开展的一次大规模政治攻势,地下手榴弹厂要在五月份生产一千枚手榴弹。这可接近工厂平时月份两倍的生产量,但同志们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千方百计想办法,终于在五月底按期按量交付了手榴弹。
随着这批手榴弹的生产结束,这个地下手榴弹厂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因为形势发展的需要,手榴弹厂将转移到天津西胜芳大苇塘。包括郑宝瑞在内的地下手榴弹厂的同志们,又开始投入到工厂转移任务中去了,那又是一段惊险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