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南锣鼓巷这两处宅院的主人,曾见证了清王朝

来源:锣鼓 时间:2022/10/28

南锣鼓巷的名人故居中,洪承畴故居和僧王府较为特殊。两处宅院的主人分别是清初和晚清的重臣,都曾经手握重兵。他们在自己仕途的顶峰,分别见证了清王朝的兴与衰。

洪承畴

被列入《贰臣传》的重臣

洪承畴宅摄影:马旷

南锣鼓巷59号院,为洪承畴故居。朝代的更替往往意味着大量房屋所有权的变更,清初也是如此。满清入关以后,规定八旗官兵及其家属住在内城,汉族居民住外城。南锣鼓巷属于内城,是镶黄旗驻地,那么,身为汉人的洪承畴,为何能在南锣鼓巷拥有一处大宅院呢?

洪承畴是明清两朝的重臣。在明朝,他任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在清朝,他的官职是太傅、太保、少师、太子太师。从身份上来说,洪承畴是汉人,应居外城;但是,他降清后,因功绩赫赫,被赐属镶黄旗,可以住在归属镶黄旗的南锣鼓巷。

洪承畴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对他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作为明朝重臣,他的降清饱受诟病。当皇太极攻打松锦一线时,作为明朝崇祯皇帝所倚重的蓟辽总督,洪承畴率领13万大军和清军作战,是抗清前线八路总兵的主帅。年,在松山被围困半年后,洪承畴成了清军的俘虏,被押送到盛京,即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起初,狱中的洪承畴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他面壁而坐,绝食数日,拒不投降。皇太极为了劝降,无所不用其极,但洪承畴的决绝使他一筹莫展。

那么,洪承畴究竟是如何降清的呢?对于他的归顺,众说纷纭,民间最流行的说法有两种。

其一,皇太极求贤若渴的诚意,最终打动了洪承畴。为了消除敌意,皇太极派心腹谋士范文程前去看望。尽管洪承畴表示唯求一死,决不投降,但有一个细节,使范文程看到了劝降的希望。谈话间,有灰尘从房梁上落下,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迅即轻轻掸去。于是,范文程向皇太极复命说,洪承畴决不想死,他对衣服尚且如此在意,何况生命呢?

皇太极大喜,亲自去看望洪承畴。他嘘寒问暖,脱下自己的貂裘披在洪承畴身上,态度诚恳地希望洪承畴为大清出力。洪承畴感动之余,终于动摇了。

其二,庄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摧毁了洪承畴的心理防线。在洪承畴绝食的第四天,有一个女子进入牢房,坐在洪承畴身边哭泣,被神情恍惚的洪承畴误以为同病相怜的难友。她先是好言相劝,让洪承畴喝了一碗汤水。那是一碗参汤,足以使生命垂危的洪承畴活下来。然后,她柔声细语地对洪承畴晓以利害,“求死容易,求生难。将军若死,你的妻儿老小怎么办?黎民百姓怎么办?明朝腐败不堪,民不聊生……假如你归顺大清,一定会得到重用”。就这样,洪承畴被说服了。这个女子就是庄妃,皇太极之所以派庄妃充当说客,因为她不仅天生丽质,聪明过人,而且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和力。

洪承畴降清后,为巩固满清的统治出了不少力。他随多尔衮进京时,针对以往清兵烧杀抢掠的野蛮行径,提出了约法三章: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他采取“以抚为主,以剿为辅”的军事策略,同时建议清王朝“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倡导儒家学说,恢复科举考试以安民心;以明朝的典章制度完善清朝的国家建制。当然,洪承畴身为降将,满清统治者对他的意见也只是部分采纳,否则的话,既然有“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的约法三章,又为何会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呢?

在全力促成清朝的稳固统治后,洪承畴也官至大学士,位高权重。他去世后,康熙帝下诏赠少师,谥文襄,赐葬京师车道沟,立御碑,但这不是剧终。到了乾隆四十一年(年),乾隆帝却在编撰《钦定国史贰臣表传》时,亲自加上了洪承畴的名字,还评价说:“虽皆臣事兴朝,究有亏于大节。”

在把洪承畴钉入“贰臣”耻辱柱上之时,乾隆帝明白无误地说了,当初之所以招揽洪承畴、祖大寿之类降将,原因是“盖开创大一统之规模,自不得不加之录用,以靖人心,以明顺逆”。如果世上有后悔药,洪承畴还会被皇太极和庄妃的言辞所打动吗?

位于南锣鼓巷59号的洪承畴旧宅,原来的大门在方砖厂胡同,据此推测,洪宅当初跨越了整个黑芝麻胡同,规模宏大。后来,院内房屋大部分改建,惟存北房三间,坐北朝南。据说,此为家庙(洪氏祠堂)。至于洪承畴何时来到这里居住,居住了多久,史料没有记载。明朝末年,洪承畴征战沙场;清朝建立后,他又长期在江南、西南任职。由此可见,他在南锣鼓巷居住的时间不会太长。

现在,南锣鼓巷59号为民居,大门口悬挂着“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的牌子。

僧格林沁

悲情一战使旗兵谢幕

僧王府摄影:岳强

南锣鼓巷南口东边的第一条胡同,叫做炒豆胡同。这条胡同的77号院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院门旁边的“僧王府”三个字依稀可辨。

原来的僧格林沁王府规模很大,前门在炒豆胡同,后门在板厂胡同,横跨两条胡同。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各有四进。东路除正院外,还有东院四进,那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炒豆胡同71号至77号(单号),板厂胡同30号至34号(双号),都是原僧王府的范畴。王府正门外有大影壁,门旁有上马石,门内有枪架子。垂花门、上房院、后罩房等均有抄手游廊相通。此外,院内还有爬山廊、游廊、花厅、亭、台、水池等。室内有冬季取暖的地炕,房间与房间之间以地下火道相连。

僧格林沁死后,王府由他的儿子伯彦讷谟祜继承。此人当过光绪皇帝的礼仪和骑射教习,官至领侍卫内大臣。清末民初,僧格林沁的孙子阿穆尔灵圭继承僧王府。由于阿穆尔灵圭当过銮仪卫大臣,当时的人们也把这座豪宅称作“阿王府”。民国初年,阿穆尔灵圭担任第一届国会议员,但薪水难以养活庞大的家族,加上科尔沁的地租迟迟收不上来,又摊上了一场官司,以至经济拮据,不得不将王府分割变卖。从此,家道败落,王府支离破碎。

能征善战的僧格林沁为内蒙古科尔沁旗人,道光五年(年)袭封科尔沁郡王。咸丰五年(年),因在山东击溃太平天国北伐军有功,晋封亲王。咸丰十年(年),他率军抗击英法联军,因失守大沽口、放弃天津,被革去王爵。咸丰十一年(年)后,受命剿捻,在山东、河南、安徽镇压捻军。同治四年(年)5月,在山东曹州(今山东省荷泽市)高楼寨附近的吴家店,被赖文光和张宗禹所率领的捻军围歼斩首,所部骑兵全军覆没。

每当说到僧格林沁,我就想起电影《火烧圆明园》中,他与巴夏礼摔跤的场面。在那部令人压抑的影片里,只有这一场戏痛快淋漓。当僧格林沁以轻蔑的口吻提出与傲慢的英法谈判使团首席代表巴夏礼较量,并一次又一次将他摔倒在地时,电影院里响起了掌声和叫好声。后来才知道,这场“摔跤戏”是编剧虚构的。事实上,僧格林沁根本没跟巴夏礼动手,他直接派人把包括巴夏礼在内的39人的英法谈判使团全部逮捕收监了。也许编剧认为,这样处理太简单化,缺乏戏剧性,于是虚构了一场摔跤戏。然而,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僧格林沁的做法无论如何都与礼法不合。

僧格林沁之所以囚禁英法谈判使团,也许他认为,巴夏礼是英法联军的最高统帅,囚禁了巴夏礼,英法联军群龙无首,必生内乱。不料,第二天,在通州张家湾交战中,僧格林沁近万人的精锐部队被只有四千人的英法联军打得大败。数日后,双方在通州八里桥再战,清军精锐三万人再次惨败。咸丰闻讯,从圆明园仓皇出逃。

倘若在冷兵器时代,僧格林沁可能会打得好看些。事实上,过了两百年的安逸生活,八旗军的战斗力已经非常低下了,此前与太平军的战斗就已证明了这一点。更何况僧格林沁在中西方差距最大的时刻迎来了决定命运的一战。在通州八里桥,他所率领的铁骑一片片倒在英法联军的来复枪下。结果,英法联军仅以5死46伤的微小代价,便取得胜利。经此一役,八旗军再也无法支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晚清只能依靠湘军、淮军、北洋军勉力维持。

回顾晚清对外的历次败仗,绝不能用什么打不过洋枪洋炮的观点,来掩盖晚清政府的腐朽。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及与太平军的作战,枪炮的威力已经体现在战场上,八旗军为何还抱残守缺?后来经过几十年的洋务运动,清军完全用上了洋枪洋炮,为何在甲午战争和庚子之变中还是一败再败?一个王朝的没落,根本在于民心之得失。兵器再精,兵不愿战,将不会战,如何取胜?

僧格林沁的失败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那个朝代的悲剧。伴随着那个朝代的落幕,昔日的“僧王府”也分崩离析。

(原标题:他们见证了清王朝的盛衰)

来源:北京晚报作者:岳强

流程编辑:TF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