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行走兰州兰州太平鼓,一场太平盛世的舞蹈

来源:锣鼓 时间:2022/11/20

史学家张维在《兰州古今注》中说:“兰州春节百戏……略同内省,唯有两事特异者,一曰八面鼓,壮夫十八人为队,锣鼓各八,翻腾掷击……二旗导之……悉视旗为节度。盖为古代屯军遗俗。唯兰州有,观后使人增奋。”兰州太平鼓是一出有情节的鼓戏,是中华鼓乐中唯一演释了古代战争景象的一种。

如果你在兰州生活过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在很多场合都会看见太平鼓的身影。兰州太平鼓是一种具有浓郁西北风情的汉族鼓舞,主要流传在甘肃兰州、酒泉等地,因其含有庆贺太平的美好寓意,是当地人民最喜爱的表演形式之一。兰州太平鼓素有“天下第一鼓”的美誉,又与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开封盘鼓、凤阳花鼓并称为“中华五鼓”。年兰州太平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渊源

太平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兰州市博物馆收藏着兰州市永登县乐山坪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类彩陶鼓,史学界称它为鼓的“鼻祖”。它和今天的太平鼓外形极为相似,被看作是太平鼓的雏形。

兰州太平鼓大约出现在西汉时期,元狩二年汉武帝开辟西域建立了丝绸之路,东西文化积聚交汇。这时的鼓除了用于战争鼓舞士气之外,大多用来祭祀、舞蹈、音乐。据《玉海》记载:“羯鼓如漆桶,两头具可击”,这就是早期的太平鼓。

更有兰州市的民间传说,相传明初之时,北元势力在明军攻克兰州以后依旧非常强大,因而北元大将王保保围攻了兰州。之后,明朝大将徐达为统一河山奉朱元璋之命西征,却久攻不克于兰州,于是走访民间并受启发于兰州当地百姓用来挑水的水桶,从而创造了三尺长鼓。当时徐达让士兵们将兵器藏在长鼓中并且乔装打扮成一支社火队混入城中,从而一举夺取城门且攻占了当时以北元大将王保保命名的王保保城。百姓欢欣鼓舞,并且赞美此鼓为“太平鼓”,太平鼓也因此名声大噪,据说还传下了“太平年求太平事,太平人打太平鼓”,横批为“太平盛世”的对联。由于这件事发生在春节期间,人们就约定俗成了在春节社火表演中,太平鼓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它也成为了人们渴望和平、向往天下太平的情感表达方式。

你会发现太平鼓的传说和特洛伊木马的传说不谋而合。在古希腊传说中,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城,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城沦陷。古人的智慧可真是厉害,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无法攻克问题时,不妨换一个思路,换一种角度去解决它。

二、人打鼓、鼓带人、人鼓合一

太平鼓声惊天动地,目的是为了驱邪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太平鼓舞的表演从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龙腾虎跃、普天同庆的热烈气氛,你会看见“帅将”大旗一挥,顿时鼓声大作,鼓手们挥动五色鼓鞭,熟练地驾驭着涂有二龙戏珠的红色长鼓,随着激昂浑厚的鼓声,鼓手们开始一系列跳、跃、翻、骑、闪、展、腾、挪,前蹦、后跳、左避、右闪的击鼓动作。

鼓声一会儿激昂张扬,一会儿雄厚深沉,给人一种酣畅淋漓、荡气回肠、排山倒海的气势。激越的鼓点表现出了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和一往无前的时代风貌;粗犷的气势显示出黄土高原人憨直奔放的性格。

三、风格特色

兰州太平鼓自带特色,首先外形就与其他鼓不同,它以圆柱体为基本造型,体积硕大,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或称鼓鞭)擂击其鼓面。数百年来,兰州太平鼓已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西部风情的艺术形式,兰州太平鼓的外形早已不是简单的木桶形状了:鼓身呈圆形,长一米多,直径约50厘米,一面鼓有八九斤重。黑色或红色的鼓身上画有狮子滚绣球或二龙戏珠图案,鼓面蒙牛皮,打起来深沉激昂。

在表演中,兰州太平鼓既是乐器,也是一种道具,大多时配合舞蹈动作进行敲击,边敲边舞。表演形式有单人打、双人打和集体打多种。表演时,太平鼓鼓手左手扣环,驾驭鼓身,右手不用鼓槌,而是用麻拧成鼓条擂其鼓面。擂鼓时,鼓发音低沉而浑厚,节奏时缓时骤。鼓的打法也十分丰富,上、下、跃、翻、骑、闪、展、腾、挪,不同的技法展现人鼓合一的境界,鼓手动作刚劲潇洒,打法独领风骚。

兰州太平鼓有“大轿迎宾”“黄河儿女”“擂台比武”等多种表演形式,鼓队通常由24人至48人组成,多则达到人。击鼓动作融入汉族传统武术元素,幅度大,力量强,忽而将鼓擎至头顶,忽而将鼓抡于地面,前后腾跃,骑鼓击打,表演起来非常到高难度。鼓队一般以牙旗作指挥,时而跳打、时而举打,起落有序,场面十分壮观。在响彻云霄的鼓声中,几十名甚至上百名鼓手队形不断变换,一会儿是“两军对垒”“双重突围”“金龙交尾”,一会儿是“车轮旋战”“跳打”“蹲打”等,震天动地的鼓声和勇猛刚健的表演令观者目不暇接。

经过几代民间艺人和艺术大师的编排和完善,兰州太平鼓逐渐形成了高鼓、中鼓、低鼓三种基本打法,高鼓打花样,中鼓打技巧,低鼓打深沉。低鼓,鼓带较长,鼓置于脚面。行进时左脚背顶鼓而行。表演时鼓基本上贴于地面,鼓在左、右、前、后、闪的抡打时右腿跨鼓,左小腿和脚内侧将鼓夹起来进行旋转,也可以两腿交换做此动作。

中鼓,将鼓置身于鼓手膝关节下方,这时鼓完全失去支撑点,鼓手打起来难度最大。鼓手要在一系列的动作中完成击鼓,还要加上双手鼓条和鼓花在头顶缠绕的动作和亮相等表演技法。高鼓,鼓身置于鼓手的胯部。表演时左手撑鼓,利用鼓的自重和运动时的惯性甩带抡挥,形成人鼓翻飞的壮观场面。常用的打法有“鹞子翻身”“二踢脚加劈叉”“扫膛腿”“燕式跳”“猛虎下山”等技法。

四、危机与生机

近年来,兰州太平鼓正在经历着发展危机,尽管兰州太平鼓在民间流传久远并且艺人遍布,但长期以来大型太平鼓活动仅限于春节期间,同时也只局限在村社,表演技法也缺乏交流,因而被淹没于其他各种民间技艺之中。同时,太平鼓表演者青黄不接,导致太平鼓活动整体人数大不如前。“由于没有华丽的服装,没有绚丽的舞步,更没有精致的舞台,这种只是发自内心击打出来的鼓声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似乎完全没有吸引力。”

对于兰州太平鼓舞的发展与保护,是我们当代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它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艺术,更是几代人的传承。在心情低落的时候不妨看一场太平鼓舞,它会让你重新拾起对生活的激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