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陶寺文化非遗文化三

来源:锣鼓 时间:2023/1/15

第六章

非遗文化——

民间艺术展风采

四、剪纸面塑,巧手精作

剪纸是民间艺术的一种,是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来装饰生活,增添美感的艺术形式。剪纸,也被称为窗花,春节贴窗花是村落社会流传已久的民间风俗。传统乡村社会中,春节期间都要在窗户上张贴新窗花,取喜庆吉祥之意。内容主要以人物、花卉、动物、鸟类为主,如“连年有余”“连生贵子”“雄鸡报晓”“多子石榴”等,还有十二生肖相关的剪纸,用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之情。除了逢年过节外,在寿诞婚嫁时,也有剪纸助兴。如寿诞礼上的“福”“寿”字剪工精细;迎亲的汽车上张贴的双“喜”字剪纸醒目大方,陪嫁箱上的“龙凤呈祥”“二龙戏珠”引人夺目……各类花样的鲜红剪纸为人生礼仪活动增添了欢庆热闹的气氛。

陶寺村也有自己的剪纸艺人,如石增珠、石林挡,石增珠的剪纸匠心独运,而且他的剪纸内容能够根据时代需要做出创新,裁剪出反映国家政策的剪纸。在他退休后,村内有红白喜事请他剪纸时,他总是有求必应,为村民剪出一幅幅生动的剪纸作品。笔者曾有幸看到石增珠的“龙凤呈祥”和“雄鸡报晓”作品,技艺精湛,形态逼真,惟妙惟肖,极具韵味。石林挡的剪纸是自学而来,剪纸内容多根据想象完成,他的主要作品有“二龙戏珠”、双喜字、十二生肖等,构思巧妙,形象生动。

面塑,又称花馍,是晋南地区较为突出的民间手工艺术的一种,用小麦面粉和水做成面团,在面团上精雕细刻,蒸制后上各种颜色,制作完成后堪称是工艺品,兼具观赏和食用功能。襄汾地区面塑在晋南较为有名,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民众生活紧密相关。俗话说“有事就有馍,有馍就有事”,襄汾人也多称与人生仪礼相关的活动为“过事”,诞生礼、满月礼、百日、周岁、十二岁成人礼、婚礼、寿礼、葬礼上都要用到花馍,除此之外,春节、清明等节日也会用到。在村落社会中,逢年过节、生日满月、婚丧嫁娶中,面塑的身影常常出现,多是依照地方习俗制作而成,用以表达各种美好的祝愿。下面按照在不同场合所用不同面塑来介绍陶寺村的面塑艺术,涉及面塑的种类及文化意蕴等内容。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蒸枣糕、枣山,为春节的到来做准备。枣糕有两种,一是一层面片一层枣,总共三层的圆形面塑,二是两个圆形面团扭捏在一起,每个面团上各一颗枣。枣山是用面裹枣成圆形,摞成层层叠叠的山状,高达一尺。枣糕的用途有二,一是作为供品在正月初一祭献的时候用,二是作为礼品赠予亲戚邻里。除此之外,还有人家为小孩制作各类小动物的面塑,如小兔、小猫、老虎、鱼、石榴等,一是供孩童玩耍,二是取万事如意、多福多寿等的意蕴。总之,春节期间的面塑,是包含民众情感的艺术,被赋予了各种美好的希冀与祝福。清明节期间也要蒸花馍,用以上坟祭祖。所蒸花馍称为“蛇馒头”或“蛇盘头”,一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二是据说祭祖时晚辈吃了“蛇馒头”,就有“灭毒头,免灾祸”的效果。也有表达对祖先的纪念之情。

在孩童满月、百日、周岁和十二岁的时候,姥姥、姑姑、姨姨家都要做“套颈馍”,俗称“鼓栏”,也有写作“固拦”,取为孩童祈求吉祥长命之意,寄托了长辈对小辈的美好祝愿。鼓栏为一圆形大圈状的面圈,接口处为一面制的虎头,周围有各种造型的花、鸟等装饰,均为面制而成,用竹篾扎在鼓栏周围一圈上,做好的鼓栏五彩缤纷,透露出稚拙淳朴的风格特征。陶寺村以前在孩童满月时还送“油粘粘”,后全部用鼓栏代替,在举行人生仪礼当天祭献神灵祖先的时候,家中长辈举起鼓栏,象征性地在孩童头上套一下,寄予对孩童长命百岁的祝福与望子成龙的期待。婚礼时,男方也要送女方鼓栏,有“龙凤呈祥”“喜结良缘”“百年好合”等的造型。婚礼当天,男方要一大早往女方家送“头脑”,随后的迎亲队伍带鼓栏,男方家的直系亲属均需赠送鼓栏给女方。在迎亲出门前,都要在天地神位前象征性地戴上,是对新婚夫妇日后幸福美好生活的祝愿。

在寿礼上,面塑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过寿时所需面塑为寿桃、寿糕,寿桃类似大型馒头,但蒸出来后要在上面饰以各种图案,如“富贵平安”(牡丹、花瓶、鹌鹑)、“喜鹊登梅”“寿比南山”“福禄寿星”等;寿糕下面为枣糕,上面插有各色面制花鸟,极为喜庆。寿桃、寿糕均是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之意。

葬礼上的面塑花样也是各具特色,在蒸好的大馒头上插上花色各异的花鸟动物,还多配有戏剧人物造型的面塑,上面还有“一路平安”“哀悼”等字眼。葬礼所需花馍当属女儿做的最大,重达6斤,一套有3个花馍,寄予逝者以无限的追念与哀思。

葬礼花馍申燕摄于年10月16日

传统村落社会中,“过事”花馍多为家庭内女性或村内邻居帮忙制作,不存在商业化情况,但是随着社会发展,花馍由村落女性必备的手艺变成个别人掌握的技能,陶寺村便是如此。如今,村内蒸馍店成为专门化、职业化的花馍店铺,村内大情小事需要花馍的时候,都会到蒸馍店预定。蒸馍店不仅蒸花馍,还卖馒头、蛋糕等,不同场合用什么花馍,店家都驾轻就熟,他们也成为当下村落社会中掌握人生仪礼知识的人,乃至成为地方民间艺术的代言人。

五、挖掘传承,振兴非遗

陶寺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帝尧之都,中国源头”。陶寺村拥有种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国家级非遗“天塔狮舞”,也有其他民间艺术形态。它们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村落文化的承载者和象征者。陶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等,对其挖掘传承,保护开发,是增进民众对于村落文化的认识与认同,增强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的重要举措。

(一)陶寺村非遗特点与价值

陶寺村以民间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数量多、类型多的特点。从数量上看,有天塔狮舞、舞龙、抬阁、旱船、竹马、戏剧、锣鼓、剪纸、面塑近10项,数量众多且在当下的村落社会均有生存空间。从类型上看,有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型,涉及面较为广泛且具有典型性。陶寺村的民间艺术是活着的艺术,传承久远内容丰富,是构成村落文化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

陶寺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多样的价值内涵,这些构成了陶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和灵魂。如天塔狮舞的五个特点就凸显了它极富特色的审美价值,同样,剪纸和面塑也是兼具观赏性和民俗意蕴的民间艺术。舞龙、抬阁、旱船、竹马等社火节目起源悠久,彰显了陶寺村落社会民间艺术的源远流长。陶寺村的各类民间艺术所具有的旅游开发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如天塔狮舞在传承过程中呈现商业化的趋向,他们经常受邀前往各地进行表演,其他民间艺术也亟待开发成旅游资源。

综合来看,陶寺村非遗文化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特色显著,内容较为丰富,尤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塔狮舞,是作为陶寺地区乃至襄汾地区的标志性地域文化存在的。其余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也充实了村落社会的文化空间,丰富了村落民众的精神生活,使陶寺古村落增添了一份别样的魅力。

(二)非遗发展新走向

当下,陶寺村民间艺术呈现天塔狮舞一枝独秀,其余民间艺术亟待开发的局面。天塔狮舞自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也成为陶寺村开发旅游的重要资源。其余民间艺术在村落社会虽有存活空间,如正月到二月二期间的各类表演,是作为社火节目得以在村落中生存延续。陶寺村的戏剧代表“家乱弹”也由传统村落社会民众自娱自乐的表演走向红白喜事和各类乡村文艺演出等的场合。剪纸的发展趋向却不容乐观,老艺人的相继离世,剪纸手艺传承人寥寥无几,而且由于机械化生产的塑料窗花在乡村盛行,促使传统的手工剪纸在现如今的村落社会也缺少生存利用空间等。总而言之,对陶寺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促进其发展根本性的举措,在此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才能使各类民间艺术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

1.保护传承为根本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村落社会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年轻人更希望前往大城市发展,村内外出务工人群也逐年增长,一些传统民间艺术面临着年轻群体无人承继的危机。除此之外,因无人管理或管理混乱导致民间艺术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只有对这些民间艺术进行合理的保护、创新和开发,才能使陶寺村众多民间艺术更好地传承下来。

对陶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需要地方政府加以扶持,对陶寺村各项民间艺术系统调查,并以此建立完善的村落民间艺术保护体系。同时要对发展态势落后的民间艺术给予保护经费支持。二是需要文化部门和各类研究机构积极地进行挖掘、整理。目前,陶寺非遗文化已经引起地方研究机构和高校学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