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鼓内放豆粒鼓内和鼓鞭上分别装有弹簧德州宁

来源:锣鼓 时间:2023/2/17
北京痤疮哪个医院好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2/9306228.html

原名临津县,因临鬲津河得名。金天会六年(年)秋,县城毁于大水,东迁现址,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县。

宁津弹鼓舞起源于清朝晚期,发源地为时集镇前焦村。弹鼓舞独具特色,别具一格,既有热烈火爆的表演形式,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表达,为健康明快的典型民间舞蹈。

弹鼓舞表演时,分列男女两队。旧时,女队员由男青年扮演。两队各有一执伞者领队。男队员左手执扁鼓,右手执鼓槌,边舞边击扁鼓;女队员右手执彩扇,左手执彩绸,边扭边舞绸、扇。两队有时穿插,有时对面,有时跑“8”字,有事走圆场,对形变化多端。男队员姿态矫健英武,女队员身段柔美轻盈,充分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庆心情。表演时以吹打乐伴奏,唢呐、锣鼓是主要乐器,气氛更为热烈,民间舞蹈风采更为浓厚。

关于“弹鼓”名称的由来,当地民间主要有四种解释:

其一,因“鼓鞭”用柳条或竹条制成,击鼓时富有弹性,故称作“弹鼓”;其二,因“鼓内”和“鼓鞭”上分别装有弹簧,相击时发出“噔噔”“当当”的声音,被称为“弹鼓”;其三,因“鼓内”放一些豆粒,击鼓时豆子跳动起来发出声响,故叫做“弹鼓”;其四,因舞蹈中有“弹跳”的动作,所以得名“弹鼓”。根据当地民间老艺人们讲,过去在“鼓”内和“鼓鞭”上装有弹簧或五谷(豆粒),属于最原始的“鼓”“鞭”道具形态,这种制作方法以后逐渐消失了。根据现场实地考察,目前的弹鼓舞道具是沿用了初时牛皮纸做鼓面、竹条做鞭子的制成方法,这种以“鞭”击“鼓”的舞蹈形式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山东民间舞蹈极富个性的表演形式。

目前,弹鼓舞的表演人数一般由18或20人组成,多则不限。舞时,男女分列两队,前面各由一名“伞”角领队,动作稳健大方,从容洒脱;“鼓”角左手执扁鼓,右手执鼓鞭,边舞边击扁鼓,动作质朴豪放、矫健有力;“扇”角右手执彩扇,左手执彩绸,边扭边舞绸扇,舞姿轻盈柔美,兼有配合“逗乐”的特殊作用。在弹鼓舞的表演队伍里,“伞”角作为引领者,常用动作有七步踢伞、旋风转伞、扫地掏伞、空中抛伞和对对伞等。“鼓”角是舞队里的主要角色,舞蹈表演中非常富有特色,主要动作包括击鼓、跑鼓、蹲鼓、转鼓、窜鼓、叉鼓、踢鼓、肘鼓、骑驴翩腿、打圆圈、打格子等。“扇”的角色是后来新加入的,基本动作有翻扇、打扇、肘击扇骨、蹲步遮阳、扬扇内旋、鼓对扇、伞对扇等。弹鼓舞的常用队形有“走圆场”“跑8字”“排五星”“大斜排”“二趟街”“满天星”“四扇门”“双磨眼”“推磨”等,两队时而穿插而行,时而对面而舞,时而并排前行,队形变化丰富,线路调度流畅,充分表达了农民的欢庆喜乐心情。

弹鼓舞的伴奏乐器最初有鼓、锣、钹、铙、璇子、笛子、唢呐等,鼓点与音乐并存,其节奏特点主要是附点音符、休止符和弱起节拍。打击乐在伴奏中音量宏大,音色丰富,通过节奏、强弱、音色等变化,来烘托舞蹈气氛,调动舞蹈场面和舞者的情绪。由鼓、锣、镲、钹、铙等乐器组成的民族打击乐,也是整个山东地区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舞蹈动作协调一致、交相辉映,具有鲜明的齐鲁地域文化艺术特色,在民间舞蹈的表演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功能和作用。

你敲锣我打鼓

大家来唱新年歌

咚咚隆咚锵咚锵

咚咚隆咚锵咚锵

大家同把新年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