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小时候常听人提起,不仅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王朝,而且在之后,更是帮助朱元璋在国力提高、各个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为后世奠定下了伟大的基业,逐渐使明朝走上了正轨、步入了盛世华章。
刘伯温从小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小时候博览群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等无一不读、五一不知,12岁就中进士,神童的称号都不足以形容。
刘伯温擅于风水算命,“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对他来说简直小菜一碟,时人也称他为“在世诸葛”,看作是诸葛孔明的转世。自己却很自负,始终认为自己比诸葛亮厉害,诸葛亮辅佐刘备只是三分天下,而自己却是辅佐朱元璋统一了天下,开创了大明王朝。
朱元璋也是很感激刘伯温一直在自己的身边辅佐,委以重任,刘伯温则更是亲力亲为,丝毫没有怠慢。
不过,后来的朱元璋越来越不相信这些陪伴自己打天下的功臣们,随着“明初四大案”结束之后,明朝的开国功臣们几乎都被朱元璋斩草除根,只余个别几个对自己不惧威胁的!“明初四大案”又称“洪武四大案”,分别是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的“空印案”,洪武十八年的“郭桓案”,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案”。
很有可能朱元璋越来越不满意这些开国功臣们的行事作风,于是就运用其了自己的铁腕政治手段,丝毫不给他们留情面。不过这也是其中的个别原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害怕自己的天下又被他们夺了去,毕竟自己就是从别人手里将天下多给夺过来的。
真可谓是“伴君如伴虎”,臣子永远不知哪天就成为了天子的口中之物,正所谓《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里说的那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凭借着刘伯温的警觉,怎么会看不出来朱元璋的心思和天下的形式?于是就马上告老还乡、乞骸骨,学着当年范蠡那样,如同诗人李白所说:“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刘伯温回到家乡后还是觉得朱元璋对自己不放心,于是就想到了“假死”,让朱元璋派来的探子将消息带回使朱元璋安心。刘伯温何等人物,怎会不知身边有朱元璋的眼线?
村里的盛大假象开始了,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个个哭成泪人,很是心痛。监视刘伯温的探子看到了这样的状况,立马回去向朱元璋禀报。
朱元璋一听探子带回来的消息,脸上先是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不过自己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总觉得刘伯温并没有死,最后决定微服私访,将事情弄明白,令自己得以真正安心下来。
朱元璋出京后一路快马加鞭,没几天就到了刘伯温的家乡。其家乡的村口有一座破庙,朱元璋不由自主想起了曾经自己当和尚的那段艰苦岁月,慢慢地就走进去了。刚进庙门,朱元璋就在墙上看到这样一首诗: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
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
朱元璋不知不觉地停下了脚步,将此诗认真读了几遍。随后,就转身出了庙门,骑上了马返回京城,之后也没有过多打听刘伯温的消息。
原来,这一切的一切,早就是刘伯温算好了的,知道自己的“假死”蒙骗不过朱元璋的双眼,便又在村口寺庙的墙上写下了这首诗。
因为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当和尚那段日子的不容易,再加上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意思,让朱元璋明白了自己有今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更明白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理,从而驾马离去,没有再找刘伯温的麻烦。
编辑:张圣平
摇摇晃晃,晃晃摇摇。品味云端,坠入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