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凤阳花鼓凤阳乞丐凤阳歌与明朝开国皇帝

来源:锣鼓 时间:2025/3/2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 http://www.znlvye.com/

凤阳花鼓,又称双条鼓,流行于明清时期,一人击鼓,一人击锣,口唱小调,鼓锣间敲。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的小调尤以脍炙人口的《凤阳歌》而闻名。

《凤阳歌》有点类似于一首打油诗,像孩童念的童谣。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田地,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凤阳人打着花鼓逃荒,扯出他们的老乡朱皇帝做招牌,从这首歌里面不难看出,凤阳当地的老百姓对朱元璋是非常不满意的,为什么呢,传说有一个听着有点离谱的故事。

朱元璋的家乡在濠州钟离,那一带流行唱花鼓。朱元璋平时没有什么娱乐爱好,但从小耳濡目染,对花鼓情有独钟,高兴的时候也会唱上几句。据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他的家乡选派最优秀的花鼓手前去祝贺。

等他们来到京师,登基大典正好结束,赶上朱元璋设宴款待群臣宾客。朱元璋见家乡来人了,顿时大喜,赶忙赐座。席间,有人提议唱花鼓助兴。朱元璋当即传旨,让乡亲们放声歌唱。于是,锣鼓响起,花鼓手们尽情歌舞,唱的多是些颂扬朱元璋的词句。

这位新登基的洪武帝听了,龙颜大悦,对乡亲们说:“如今我得了天下,不会忘记你们的。”并当场宣布:“你们中间,有的可以去做官,有的可以帮我看守陵园,种田的可以不缴纳租税,年老的只管快活地喝酒,保证衣食无忧。以后,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

皇帝的话就是圣旨,乡亲们在京城唱完花鼓,兴高采烈地回家去了。在凤阳,许多人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倾家中所有,整天大吃大喝,歌舞不止,把种田干活的事忘个精光。

而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也确实常以“朕本准右布衣”自称,并将凤阳作为“龙兴”之地,在他登基后的第二年,即定临濠(凤阳)为中都,动工兴建城池宫阙,进行大规模营建,并迁来了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一时间,凤阳好不热闹。随后,大量的土地被封赠给皇亲国戚。

从乡亲左右顾盼,以为洪开皇帝接下来就会想到他们,兑现诺言,给他们封官赏赐,发送皇粮。然而,等了好长时间,未有音信,凤阳人情急之中,只好背着花鼓沿途乞讨。

他们边走边想:我们凤阳出的皇帝自私说话不算数?再一琢磨,恍然明白:原来家乡出的朱皇帝,就是叫我们打着花鼓去讨饭,“以后,一年三百六十天,你们就唱着过吧”。他把凤阳人钦点为叫花子。于是,大家怨气满腹,编了首《凤阳歌》,用花鼓来痛骂朱元璋。

这样的故事来源于民间,传说的成分比较多,史书上有关凤阳乞丐的来历,却另有说法。

凤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朱元璋的本意。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在他登基之后就想要为自己的老家做一点贡献。在他下令营建中都后,为了让凤阳在经济、文化、人口各方面发展起来,便强迫迁徙大量江南富豪到他的老家凤阳,却严禁他们私自回归。

可是那些被迫迁徙的富豪每每想起自己背井离乡在外就十分的思念家乡,况且家里还有未被迁出的亲人和故去父母的埋骨地,每每想回乡祭祖,就要想尽办法,无奈之余,便扮作乞丐,男女老幼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潜归祭扫,冬去春回"。可怜昔时钟鸣鼎食,今日颠沛流离于凤阳道上,困厄悲凉。

相传,那首歌谣“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就是这时流传开的。人们都以为是凤阳遭荒乞食,其实,即便不是灾荒之年,他们也来行乞。以这种形式出现的乞丐,说来令人难以置信,竟与大明开国皇帝有关。

凤阳花鼓词从明朝一直唱到了清朝,从民国一直唱到了现在,成为中国历史上可能生命力最强的一首流行歌曲。

注:图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