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龙腾狮跃闹新春调顺年例少不了的舞龙舞狮

来源:锣鼓 时间:2025/3/2
咚咚咚锵!咚咚咚锵!舞龙舞狮闹新春,欢欢喜喜过春节大年初十赤坎区调顺村大街小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湛江许多地方都有舞龙舞狮的习俗,在赤坎调顺村也不例外。00:20(龙腾狮跃,舞出一年风调雨顺)龙腾狮跃,舞出一年风调雨顺大年初十上午8时30分,喜庆的锣鼓声拉开了民俗表演活动的序幕,满载吉祥欢乐的舞龙队、舞狮队开演,活动现场人头攒动,村民们早早来到现场等候,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金鼓齐鸣,龙狮起舞。非遗展演活动精彩纷呈,不仅有传统网龙的铿锵豪迈,也有舞狮表演的精彩绝伦,让现场群众零距离感受非遗和“年例”活动的独特魅力。“早上8时,我就来到宗祠等候网龙表演,在外地工作的朋友也相约回来一览‘年例’展演风采,大家的心情特别激动。”调顺村村民许小琼说。展演过程中,所有参演者热情高涨,他们身着盛装,在鼓点的起承转合中,举龙三叩首、跳步三点头、双龙出海、行走游龙……大小网龙欢快起舞、相嬉相拥、缠龙接尾、奋力赶逐,赢得现场一片喝彩。翘首仰视、低头回顾、转身匍匐、摇头摆尾……狮子出洞时的神态被表演者演绎得栩栩如生,醒狮还在现场表演了跳跃火圈,闪转腾挪之间把非遗文化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舞龙舞狮寓意着送走了旧年,迎来生机勃勃的新年,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调顺网龙龙是古老的图腾,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网龙是赤坎区调顺村世代相传的一种舞龙艺术,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世代相传,经久不衰,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年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调顺原属近海荒岛,风、旱、潮灾不断,自然环境恶劣。调顺初民原自江浙经福闽迁入,靠浅海捕捞与农耕杂种为业,生活十分艰苦。村民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寻求神灵护荫,深切祈盼能有一种吉祥的物象,可顺应民意,告奉神灵、驱邪消灾,纳福安泰。调顺网龙以崇神祭祖,祈福纳祥,驱邪消灾,娱民喜庆为宗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年例”中,调顺村皆舞“网龙”酬神喜庆。遂溪醒狮狮子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有舞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数千年前,古遂溪人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因此选择百兽之王狮子寄托美好愿望。舞狮,就成为古遂溪人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文化。据清道光《遂溪县志》(礼俗卷)记载:“上元张灯结彩,舞狮象杂剧游戏,作火树放花炮烟火,打秋千猜灯谜,士庶欢游达旦,曰庆元宵。”这种粤西地区传统贺岁方式——“年例”,时间长达3个月,为醒狮提供了在乡土社会发展的大舞台。在遂溪,几乎每一个村庄都有醒狮队伍,每条村都有“年例”。每逢喜庆节日,湛江遂溪县条条村落万人空巷,众人齐聚田间地头,欣赏醒狮憨态可掬的表演。年,遂溪这座小县城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醒狮之乡。年,狮舞(广东醒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国字号文化名片,有力助推遂溪醒狮走向全世界。杨证民郭龙碧杨证民吴东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4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