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资源 >> 正文 >> 正文

家乡的家庙年俗故事

来源:锣鼓 时间:2025/4/20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http://www.zherpaint.com/ylbj/zqys/m/2283.html
深宅大院又是一年新年到,每当这个时候,就常常想起家乡的“家庙”。我们张姓是村子里的大姓,全村人,能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张姓又分四个“院”。是落居在这里的老先人,四个兄弟分出来的四支,每支为一“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就开始又把老年间有过的老习俗拾了起来。什么习俗呢?原来村里有“家庙”,所谓“家庙”就是供奉家族族谱的地方。我小的时候,“家庙”已经很破旧了,只有几间破旧无顶的屋,院落更是残缺不全,这里倒是成了小孩子们的乐园,是捉迷藏的天然场所。我刚刚上初中时,也就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后不久,人们生活条件好了,敬祖的思想越来越强烈。四个院的几位老人坐在一起,经过很长时间的商议,决定重建“家庙”。人们手里有钱,建“家庙”的想法得到了广泛支持,全族按人口分摊费用。这是露脸的事,人们争先恐后,非常踊跃和自觉。有钱事好办,当年“家庙”就建设一新。五间大瓦房,大大的院落,高高的门楼,厚重的大门,很有古代深宅大院的风格,人看了一种肃然起敬的念头油然而生。家庙的硬件设施“高档”,软件更是有内涵。在屋内五间屋的墙面上,一张微白带黄的布,从上到下从东到西,正好铺满了整面墙,这就是张氏家谱。家谱上面用毛笔密密麻麻写满了正楷小字,记载着已经逝去先人的名字,人名按支脉排列,从哪到哪一目了然。它不但高档有内涵,而且很珍贵,据说这是为数不多保存完好的族谱,很多族谱都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烧毁了。它能保存完好是因为张姓家族中出了一位师长,当年这位师长老家的弟弟,把族谱偷偷带到哥哥家里,所以才躲过一劫。这件事也一直是张姓家族的骄傲,对外姓人总这样说:“我们姓张的有根”。“家庙”建好以后,四个院里又都购置了锣鼓家饰,挑出会敲鼓会打锣的,组成一个班子。每当春节临近,就聚在一起演练。鼓要敲出精神,锣要打出花样。腊月二十三以后,锣鼓就抬到“家庙”的院子里,从上午到晚上,锣鼓声不断。特别是年三十、初一和初二更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本村的、外村的、本地的、外省的甚至是台湾人,只要是从这个村里走出去的张姓人士,都要回到家乡上香祭祖。人们在族谱前跪拜完毕,总要在族谱前驻足一番,用香点着族谱上自己家的老先人,指认、默记。我的少年时代,对年的记忆,就是围绕着“家庙”展开的。而成年以后,随着离开家乡的时间越来越久,城里过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淡了。但对家乡“家庙”的记忆始终无法忘记,经历岁月的沉淀,越发深刻和思念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