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讯“怀中抱月”“撇叉立背”“单、双手纺线”“连立背”……6月9日上午,崔志泽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宝同家的院子里武动着手中的钢叉,动作连贯且神情投入。那份怡神和享受,也许只有武钢叉人才能说得清、体会得到。崔志泽,出生于年,易县塘湖镇东柳泉村人,是东柳泉村武钢叉“非遗”的第六代传承人。因对从小练就的武钢叉技艺情有独钟,大学本科毕业后,崔志泽从一家公司辞职回到老家,一边自主创业养家糊口,一边挖掘和弘扬武钢叉这一民间传统技艺。期间,他曾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上表演武钢叉,并与观众互动,之后,又在中央电视台“吉尼斯之夜”创造了“飞叉立背”的吉尼斯记录……该村党支部书记王福生介绍说,东柳泉村人对武钢叉的爱,是透彻骨髓的:在以前经济生活异常困难时期,村里曾多次发生村民们“捐口粮换叉头”的事。一谈起武钢叉,每个人都能说几件逸闻趣事,或者勾起他们以往的记忆。作为武会的老会员,崔志泽在外出求学和工作期间,一直带着钢叉,作为他课余和业余时间的娱乐健身项目,也正是因为他们对民间技艺的一往情深,才让武钢叉得以传承下来。东柳泉村武钢叉,在当地俗称耍叉或飞叉,是一项将钢叉与武术动作、杂技以及打击乐器融合在一起的民间传统技艺。其招式有“撇叉立背”“脚踢窝风”“小撇差”“双纺线”等40余套,但所有招式都是从“串腕”“立背”“钓鱼”和“背剪”4个基本招式学起。这种钢叉的重量一般在1.5千克左右,武动起来,招式力求多样化且衔接自然而急促,有急中求变,变中有险,险中求美,美中有力的独特之处。多年来,武钢叉一直是村民在逢年过节、办庙会时展演的一项民间传统技艺。年,一心想把这项传统技艺发扬光大的崔志泽希望借助大舞台做展示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研究它,传承它。于是,他大胆地报名,有幸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一档综艺节目,其娴熟、独特的展示,给节目组和观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到家后,崔志泽苦练技艺,并于当年年底将其中的一个招式——“飞叉立背”带上了中央电视台“吉尼斯之夜”,以每分钟55个“立背”动作的成绩,创造了吉尼斯记录。“其实,我当时可以连续做一百多个‘立背’,但是节目组有时间限制是1分钟,在规定的时间内不低于40个即算成功,所以到时间就只好停了下来。”崔志泽对当时自己的表现,感觉稍有遗憾。从年起,由于钢叉武会大部分会员外出务工,或小学员外出就学,武会处于解散状态,武钢叉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只有极少数会员还在业余时间坚持练叉。直到年2月,省水勘院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东柳泉村这项民间传统技艺迎来了它得以长足发展的绝好机遇。年驻村第一书记郭庆十从一些年长村民的交谈中发现了武钢叉值得发扬光大之处,于是开始了一番研究、挖掘和拯救工作,并极力鼓励将武钢叉技艺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让这项民俗技艺得到更长远的保护和继承。易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处丘陵地带,属于千年古县,历史文化悠久。东柳泉村武钢叉的历史,可追溯到多年前。“这类钢叉,曾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或农具,常见于《西游记》《少年闰土》《穆桂英挂帅》等影视和历史戏曲之中。”崔志泽说。“在东柳泉村,早在清代中期便有耍叉卖艺的人在逢年过节或建庙求雨时登戏台表演,村中余年历史的戏楼可为其佐证。”村民许雷江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着武钢叉的历史沿革。据钢叉武会会员王大东讲:“村里一代代的长寿老人们口口相传,清末战乱时,村里几乎没什么人耍叉了。到了民国时期,村民王老党意外从他家麦囤下清理出一个三齿叉头。自此,村里又开始有人张罗组队,教孩子们练叉。于是,学练武钢叉的人越来越多。”为了组织钢叉武会,该村两委负责在方圆几十公里范围内打听熟练掌握这种民间技艺的老艺人,曾邀请定兴县南幸村的候、史两位师傅前来传授、交流过武钢叉技艺。最近几年,为了让队员有相对固定的场地习武,武钢叉会员王大东把自家平米的一处院落贡献出来,供队员们平时练习、切磋之用。逢年过节或过庙会,武钢叉队就在本村文化广场或村里老戏台的前面演出和演练。经过最近两年的挖掘、排练,东柳泉武钢叉如今既可单人单练,也可双人或者多人互练,又开始了以钢叉武会的形式在逢年过节串村或在本村表演。钢叉武会,由耍叉人、护场人、会长、送贴人、举旗手和锣鼓队组成。在省水勘院扶贫工作队的全力支持下,由省水勘院列出帮扶资金,为武钢叉队添置乐器、购置服装和钢叉,还出资邀请文化公司为其包装和拍摄视频资料,同时在易县文化和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于年12月19日成功申遗。当年年底,县文旅局为此拨付元,用于武钢叉这一“非遗”项目的继续保护和挖掘。“几年来,因工作需要,省水勘院驻村第一书记、队员虽然有调整,但对这个传统民间技艺的挖掘和保护工作从未停止过……”省水勘院纪委书记、工会主席、现驻易县塘湖镇东柳泉村第一书记李连山介绍说,经过进一步挖掘、研究和创新,东柳泉村武钢叉又衍生出不少创新招式。崔志泽补充道:“我们的招式可分为单独招式、两招连用招式、三招连用招式、四招或更多招式连用和新进招式。传统招式和创新招式结合在一起,并加入一些武术动作,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表演中,时而仰面,时而低头,其动作变幻多端,其快而求美、险中求稳的特点,更具观赏性。”崔志泽自豪地说。出于更有利于保护非遗的考量,驻村工作队和县文旅局共同努力,已帮助该传统技艺于今年5月份申报了保定市级的“非遗”。东柳泉武钢叉流传至今,已传承了七代。一路走来,它已然成为一项深入人心的民间传统技艺,不仅陶冶情操、锻炼意志,还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营造了浓厚的农村节日氛围,具有良好的娱乐价值和健身价值。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民间文化生活,尤其对开发全民健身项目,挖掘民间文化创意,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王井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