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有名堂地戏有帅本栏目由安顺市文联主办“老帅!你又来看地戏了?”随着场中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响起,身穿战袍,头戴面具,手拿兵器的地戏演员在咿咿呀呀边跳边唱。台下观众席里,闲适地坐着一位脸型瘦削,目光炯炯、戴着眼镜的老人,只见他跟着地戏演员唱腔的起伏,时而摇头晃脑、时而闭目聆听、时而表情夸张,双手还不时放在膝盖上打起节拍,整个人很沉醉的样子。直到有人在人群中吆喝道:“老帅!你又来看地戏了?”他才回过神来对人家微微一笑。这位被唤作老帅的人,便是本期地戏有名堂的堂主——帅学剑老师。他已经八十高龄,我们该叫他帅老。帅学剑: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安顺市非物质文化项目评审组组长。结缘地戏从一孩童的扮相开始_走进帅老家中,客厅墙上挂着几面形态各异的面具,格外引人注目,面具的造型各有大小,颜色分明。从面具外型来看,应该是有些时间了,可面具上的漆水没有一点脱落,可以看出主人对这些面具的珍视。帅老今年已经82岁了,因为生病,人比以前瘦了些,不过精神和气色都很好,特别是一谈起地戏,他就精神百倍,侃侃而谈。_“我从小就喜欢热闹,记得第一次接触地戏,是在孩童时代。那年春节随父亲回老家大山村祭祖,正逢邻村邀请了平坝天龙地戏队来“跳神”,大家把场子围得水泄不通,还是家中堂哥把我扛在肩上,才让我一睹地戏风采。记得其中有个小孩,白天在地戏里演小童,晚上演花灯剧《安安送米》,那唱腔、扮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至今回想起来,那稚嫩清脆的童声、灵活敏捷的身手还记忆犹新。”走村窜寨收集素材_20世纪80年代,帅老在安顺地区文联工作。年,安顺县(安顺市县合并前)举办首届地戏比赛,他以兼任地区剧协主席的身份参加了评委工作。“这是我第二次看地戏演出。这一次就大饱眼福了,不仅看到了几十个地戏队的精彩表演,还与很多地戏艺人交上了朋友。内心对地戏潜意识的喜欢,让我与地戏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_从那以后,帅老一有空余时间就到各村寨走访地戏艺人,了解他们的情况,并收集素材、整理地戏唱本。“当我看见民间很多地戏艺人在特殊的年代通过各种方式保留下来的地戏残本时,心灵很受触动,同时也为他们的那份坚守所感动,于是动了一个念头,就是要把地戏这一宝贵的民间艺术发扬和宣传出去。”_“这些年来,通过交往,我跟很多村寨老人、民间艺人、地戏传承人都成为朋友、知己与忘年交。”地戏最红火的时候是在80年代,那时我曾多次陪来自英国、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日本等外国友人和国内的专家学者到过蔡官、詹家屯、九溪、麒麟屯、头铺、张官、周官、双堡等数十个村寨采风看地戏。特别是环境戏剧学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谢克纳、日本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诚、台湾清华大学教授王秋桂、韩国假面艺术馆馆长柳济仁等一行人的到来,为地戏再次出国带来了机会。”地戏走出国门_“安顺地戏首次走出国门是在年,那年法国要举办艺术节,安顺地戏也在受邀之列,当时,由沈福馨老师带蔡官地戏队作为代表在法国首都巴黎首演引起轰动,后又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演出,同样备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