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上川口村久负盛名,锣鼓产业闻名遐迩
村里人人都是手艺人,工匠精神传承至今
致富路上,不等不靠,如今过上了好日子
……
春节临近
记者走进杨凌示范区杨陵街道办上川口村
探寻这个锣鼓村背后的致富密码
“老张,今儿要加快进度,客户催着要鼓呢!”杨凌川丰锣鼓产业有限公司经理刘志斌这段时间很忙,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户打来电话订鼓,看着一沓沓订单,刘志斌心里既喜悦又纠结。
上川口村做鼓历史悠久,村上有很多小作坊,一直以来都遵循着古老而又传统的制鼓方法。传承至今,为了适应发展需要,上川口村整合了村里原先的小作坊,成立了杨凌川丰锣鼓产业有限公司,每年春节期间都是旺季,订单多、赶制忙,这也是刘志斌喜悦和纠结的重要原因了。“锣鼓不仅仅是能敲能打的‘热闹’,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正是因为被赋予这样的意义,每年年关将近,锣鼓销量就特别好,多的都生产不过来。”
销量好、订单多、有钱赚,这对制鼓工人来说是难得的好时机,张斌斌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做鼓,对每一位手艺人而言,需要坚守和传承,技艺好不好,时间说了算。从16岁开始,张斌斌就从事了做鼓这一行,算起来至今已有30多年的时间了,54岁的他眼里流露出的更是一种虔诚和对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
靠近做鼓,才能感受到技艺的精髓,张斌斌对技艺的掌握和规格标准早已烂熟于心,张斌斌告诉记者,生产牛皮鼓,要经过选料、解鼓板、烤板、做鼓腔、齐腔口、上皮、抛光上漆七道制作工艺,才能铸成一面大鼓。每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打磨,由于大部门环节都是手工活儿,做工要求精细,耗时耗力,但成色、质量却是机器无法代替的。不仅是鼓,镲钹、铜锣等乐器也是一样的。“现在我每个月工资有元左右,比起在外打工要强多了,在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家人,两不耽搁。”张斌斌说。
一面面皮鼓做好了,精致靓丽,一股喜悦的气息迎面扑来。张斌斌高兴的从刘志斌手中接过一天的工资,足足有块钱,心里美滋滋的。“欠啥也不能欠工人的。”刘志斌说,现在做鼓的都是村里稍微年长的人,年轻人都不干这行了,要是还拖欠工人工资,就没办法经营了,所以公司实行工资日结,从不欠账,男工每月能拿到元,女工也能拿到元。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张斌斌就是做鼓的状元。如今,在他的辛苦努力下,家里不仅装修了两套房子,三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也绰绰有余,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富裕之路越走越宽。“现在吃得好、穿得好,就希望身体也能好,攒些钱,准备给儿子娶媳妇用。”张斌斌笑着说。
在上川口村,和张斌斌一样的手艺人还有很多,他们所做的,不单单是对传统手艺的传承,更是以百折不挠、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打磨出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新图景。致敬!锣鼓村,每一位传承者。
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说到底是要从产业上下功夫的,要用产业的延伸与深度融合,推动群众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实现乡村振兴的大美蓝图。
上川口村党支部书记刘琦说,今年上川口村将着力打造产业“四驾马车”,延伸产业链,形成竞争力,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努力实现村民生活富裕。
结合上川口村锣鼓产业实际,刘琦按照杨陵区委区政府的有关要求,明确了上川口村的发展思路,以锣鼓产业为龙头,带动电商产业发展,让更多年轻人参与进来,充分释放创新动能,在传承中做大做强锣鼓文化产业,打造出更多锣鼓产业衍生品,不断释放出产业发展的新活力。同时,通过物流商储、锣鼓生产厂家等共同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入股,保底分红。
“年,对整个上川口村来说意义非凡,以锣鼓产业为主导,全村生产总值实现过亿,人均收入1.7万多元。”刘琦告诉记者,年,上川口村将以群众生活富裕为目标,力争让“四驾马车”并驾齐驱,进一步推动锣鼓产业兴旺发展,效益显著提升,奋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村子美、村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编辑:王晴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