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云游湖北远古巴人故里,土家歌舞长阳

来源:锣鼓 时间:2022/12/21

这里是林木的旅行研究所,带给你旅行中的趣闻轶事,秀美风光。

长江中下游南岸的第一大支流清江,是土家人聚集的地方,土家文化源远流长,宜昌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就是清江畔一个美丽的县城,八百里清江美如画,三百里画廊在长阳,这里是巴人故里,不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美如画卷,而且土家风情浓郁,是土家歌舞之乡。

千百年来,长阳人积累了深厚的巴文化底蕴,这里的民风淳朴,习俗独特,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典雅隽秀的南曲,也有欢快炽烈的薅草锣鼓,有以歌舞祭奠亡灵的跳丧舞,以哭泣庆贺婚嫁的哭嫁歌,也有风靡全国的巴山舞,来长阳,感受这里的风情浓郁的舞姿,聆听纯朴欢乐的山歌。

巴山舞,土家文化传承的载体

由土家人的传统舞步“撒叶儿嗬”演变而来。这个舞的起因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舞蹈,它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在土家人习俗中,对于去世的亲人,用跳舞的方式来表达悲痛与怀念,土家人有“一死众家丧,一打丧鼓二帮忙”的说法。“撒叶儿嗬”以一人掌鼓,众人对跳,由掌鼓者领唱,对舞者边唱边舞,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衰,唱腔高亢,舞姿粗犷。每逢逝者当夜,左邻右舍的乡亲聚集在孝家堂屋,土家人以撒叶儿嗬祭祀,生为死而歌,死为生而舞,反映了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可以说巴山舞是维系土家人凝聚力的精神纽带,也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如今,长阳巴山舞,走出了大山,走进了学校,企业,广场,成了中国舞的又一股民族风。

“薅草锣鼓”,土家民歌艺术形式

“薅草锣鼓”,是一种独特的土家民族民歌艺术形式,是土家人在对农作物薅草劳动中以敲锣打鼓和高歌吟唱的一种民俗形式,流传至今近余年。薅草锣鼓源于古代击鼓祭祀,始自周代,兴盛于汉代。在长阳这种演唱形式历久不衰,传承至今。土家人进行薅草集体劳动时,会请一个人击鼓,一个人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歌词随编随唱,极富乡土气息,它承载着土家劳动者的喜怒哀乐,是土家文化的一块活化石,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积淀。

长阳山歌,积淀着数千年土家人的文化信息

长阳山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表达和传递民风习俗、劳动生产、婚恋情感、日常生活等为内容的歌曲总称。它的特点是直抒胸臆,编唱自由,其声调高亢嘹亮、节奏比较自由、乐段结构较简单,表现热烈、爽快、坦率、真诚的情绪和性格。山歌多采用五句子,如长阳山歌中比较有名的《郎在高山打一望》中唱道:“男在高上打一望,妹在河里洗衣裳,男向妹子把手招,妹在河里抬头看,棒槌捶在石头上。”

别看五句子很简单,其实有内在要求的,第五句要奇峰突起,最有艺术魅力,是山歌的意境升华,艺术情趣之所在,令听者心头一动,如“鸭嘴没有鸡嘴尖,哥口没有妹口甜,何时要个甜妹妹,煮菜不用放油盐,生米当饭味也甜”。长阳山歌朗朗上口,质朴而轻快,非常富有情趣。

长阳南曲,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

俗称南曲,丝弦班,约有近年的历史,是湖北省地方小曲中一个较为古老的曲种。主要流传于鄂西南山区的长阳、五峰两县境内,以长阳资丘镇为最盛,素称“南曲之乡”。南曲以流丽婉转、抒情荡气和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及鲜明的地方风格,在我国的曲坛享有盛誉,被誉为“郁香的山花”。长阳南曲演唱形式以坐唱为主,自弹自唱,词曲丰富,唱腔优美,逢年过节、娶媳嫁女、劳动之余,人们相邀聚会,你弹我唱,拍板帮腔,自演自乐,世代相传。

土家艺人演唱时,不化妆、无表演,演唱者自弹三弦伴奏,几乎全部口传心记,间或有手抄唱词及工尺谱本留传民间,或独唱独乐,或群邀共欢,体现了巴里郢腔的土家风情。长阳南曲的传统曲目约余个,由于长期扎根土家山寨,深得长阳土家族人民的喜爱,是土家民族化的群众文艺。

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勤劳、智慧的长阳土家儿女创造出了长阳山歌、南曲、土家族撒叶儿嗬、长阳渔鼓、长阳吹打乐等特色独具、古朴多姿的文化艺术,让长阳成为名副其实的“歌舞之乡”,也为来长阳旅游的游客带来一场土家文化的视听盛宴。

那么,你来过长阳旅游吗?你听过长阳南曲和山歌吗?你喜欢土家的歌舞吗?你若来长阳旅游,你最想学的土家歌舞是什么呢?欢迎大家留言评论哦!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