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专家陈默:中国孩子已经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没跟上
很多家长或者长辈觉得现在孩子比以前的真是越来越难带了,老师也觉得学生一届比一届难带。陈默老师认为是时代变了,孩子的需求也变了,如果家长和老师的教育观念跟不上时代,那么教育是要出问题的。
她先指出90年代后的城市孩子虽然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出生很孤独,面对家长和老师乃至整个社会的焦虑而产生的情感和心理压力巨大,接着透彻分析现在的孩子鲜明的特性,让家长和老师找到教育的方向。
现在从我的童年做个对比,大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以前的孩子真的是没什么好纠结的,一个字“吃”就贯穿了整个童年,一个“苦”就贯穿了整个学业。
八十年代我出生时村里已经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了,我爸妈也刚分家出来自己单过。农村每个成人都是劳动力,小孩子大多都是大的看小的,小的看更小的,像我这样一岁左右不会走路的孩子是父母亲自带着干活的。听我妈说,我小时候被蚂蝗咬过两次。第一次是爸爸把我放在田间地头的一个大盆里,上面撑着黑伞挡太阳,久不久过来喂一些米汤,有一回回来看到我的小脚丫上趴着一条蚂蝗,已经吃得饱饱的了。第二次是我妈打柴的时候把我放在山脚草地上,她去旁边的密林中打柴,久不久拖着打好的柴回来,顺便看看我,有一次看到我侧向地面的耳垂挂着一条蚂蝗,把她吓死了。
我小时候真的是体弱多病,几乎每月都会感冒发烧,到村里的诊所赊账拿回四或六个小纸包。每次打开一个纸包,把所有的药片胶囊聚在手心,喝一口温水,一仰头手一抬,“咕嘟”一声,所有的药就下了肚。我一直觉得我的大喉咙是从小吃药练就的。
博白是出了名的人多地少。我家有六口人,我和弟弟是超生的,前头有哥哥姐姐,而我家只分到一亩二的水田和不到一亩地,水田种稻谷交完公粮后是绝对不够吃的,只能从地里找补些。那时的地除了种甘蔗交糖厂榨糖之外,就只能见缝插针地在边上、田地闲暇时种些木薯、红薯等粗粮,有时候种点花生。在农村所有的劳作都是辛苦的,几兄妹经常苦中作乐地在劳作后窑香甜的红薯啃、烤白白的花生虫吃,推着木薯杆支起来的推车“突突突”地走,扒稻谷灰里香喷喷的米花吃。
单吃粗粮并不好吃,哪怕是香甜粉糯的红薯芋头吃多了也烧心烧胃还噎得慌,得配一些白粥咸菜一起吃才行。木薯更不能多吃,通常是煮熟后用水浸泡两天,放蒜米葱白炒香,洒上葱花,做成一道菜配白粥一起吃。木薯刮皮切片晒干后可以打成粉,做成带馅的糍粑——博白落水包,蒸着吃或者水煮都可以;另一种做法是木薯粉调生熟浆做成簸箕粉,拌上油醋汁。这两种都是难得的美味小吃了,就是比较费油、菜、肉和时间,只有过节或者真正农闲才舍得吃上一回。现在也没谁用木薯粉做了,都是用糯米粉做。
落水包懂事后真正的玩乐时间是不多的,总有各种各样的活计要帮忙完成,即便家境殷实,活一样有,除非皮厚不怕挨打可以视而不见。煮饭、摘菜、洗菜、洗衣服、打猪草、煮猪食、喂鸡鸭、捡柴、捡松毛(引火物)、抜秧苗、插秧、割稻谷、翻晒收稻谷、摇木头风柜等等,在这些活计中间还见缝插针地参与家庭赚钱活计——藤编织品,年纪小做不全整件,按个眼睛、贴个耳朵、做个足圈的小活还是可以的。
藤编藤编真正的玩乐时间大约是晚饭前后天光还亮时,抛石子、跳大海、摸瞎子是经久不厌的游戏了,用稻杆编的长绳可以玩跳绳、跳高,这两个游戏比较挑季节,但大伙真的是很开心,一个个像蝴蝶一样翩然、像小鹿一样腾跃,整个晒谷场都是开怀的笑声和尖叫。
有人或许会问摘野果、玩水摸鱼不好玩吗?摘野果通常在捡柴后进行,顺便吃一些填填肚子。再说野果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通常是春天的蛇莓、夏天的捻子、秋天的龙蒙子和山竹、冬天的椎子。鲜红酸甜的蛇莓长在水边或者潮湿的谷地,密匝匝的草丛里可能有蛇:捻子香甜,蜜蜂黄蜂也很喜欢、龙蒙子和山竹酸不熟透的话酸掉牙、椎子小小颗粒,炒过硬皮裂开才好吃;还有一种翻眼果,薄薄的滑滑的一层果肉,紧紧地附在果核上,一不小心就滑进喉咙,翻着白眼咽下肚,还有可能拉不出来。我堂弟就撅着屁股给婶婶扣出来过,哈哈哈哈,印象深刻。玩水摸鱼大多是男孩子的游戏,女生只能看看,因为怕着凉生病,也费衣服。
过年对农村孩子来说都是最开心的。外出做工的爸爸回来了,带回了香甜的糖果,各家各户也开始准备年货了。我们的特色年货是芝麻烤饼,芝麻烤饼是一种带馅的烤饼,和北方的芝麻饼完全不同。
腊八前赶个大集,备上几斤黄糖、冰糖、白糖、芝麻、猪膘和糯米粉,黄糖冰糖打成粉,猪膘切碎用白糖腌成水晶肉,糯米粉炒香、所有材料混均匀混合在一起,芝麻烤饼的馅就做好了。芝麻烤饼最费人工的是饼皮,所有的大人小孩都几乎参加,人手一根擀面杖,挤挤挨挨围着大圆桌热火朝天地赶着饼皮。揪一小块糯米粉皮,撒上一点芝麻,在不停地转动和竹杖的碾压下逐渐变薄变圆,最后一张张累起送到制饼师傅手边。制饼师傅先把一张饼皮放在托盘上,放上一个圆形的铁箍,把馅料调平压实,轻轻把铁箍拿起,在馅料上轻轻地盖上另一张饼皮,再把铁箍沿着原来的痕迹压进去,一个饼胚就做好了,把周围一圈多余的饼皮收集起来继续做饼皮,把托盘和饼胚传给芝麻饼的技术大拿——烤饼师傅手中。芝麻饼最考验技术的环节就是烤饼了,通常没几年的经验是烤不好这芝麻饼的:火不能太旺也不能太弱,更不能忽旺忽弱,最好是用燃过的炭烧的火,稳定无烟不熏人。生饼下了平底铁锅,随着炭火柔柔的炙烤,饼里面的糖会融化沸腾,有经验的人能预判饼皮哪里准备鼓泡,手持一根细细长长的银针马上把饼皮扎破消气。如果不及时消气,饼皮就会起个泡,“啪”泡破了,一个小泡不要紧,多破几个这块饼皮很快就焦黑,卖相不好,大的泡更是把饼炸开个小口,这种破相的饼只能当场吃掉。刚烤好的饼香气四溢,表面微黄,饼皮焦香,内里绵软,再猴急馋嘴的人也不敢这时候下嘴,非把嘴巴烫伤不可。刚出锅稍微放凉的饼是最好吃的,众人偶尔会放下手中的擀面杖,掰下一块饼放进嘴里,满满都是香甜幸福,配上一碗菊花茶,几段家常闲话,和乐融融。屋外寒风刺骨,偶有行人捂着火笼匆匆而过,听着这满屋的欢声笑语,嗅着这屋门关不住的香甜,眼里也满是笑意,加快脚步奔向自家的幸福天地。
芝麻饼饼稍微放凉一会,烤饼师傅会用黄纸把饼一个个隔开,最上面还压上一块木
芝麻饼板,木板上还压着一块干净的砖头。冷了的芝麻饼变得干硬,口感差了很多,虽甜蜜依旧,但没有那份热腾腾的香气感觉似乎少了什么。芝麻饼天冷可以存放一个多月,天热的话放不了多久,里面的糖会化。干冷的饼可以配着热腾腾的茶水,当早餐或者干粮都可以,也可以用铁钳托着放在火塘边重新烤香,香甜焦酥口感更好。
连续奋战了多日,小朋友的手早被擀面杖磨肿了,兴致早就没了。各家各户家的芝麻饼大致做完,也就接近除夕了,这时会做另一种年货,饭心糍粑——外面糯米皮心是糯米饭。可能是做芝麻饼的人的耐性巧劲都消耗光了,做这个饭心糍粑就敷衍得多了。讲究些的人家会在蒸熟的糯米饭中拌入肉沫、花生碎或者虾皮。
年二十八是本年最后一次大集,未置办的年货得赶紧补起,镇上的街道到处都是人,水泄不通,卖什么都好卖,烟花炮竹、香烛纸钱等是最畅销的。
年三十家家户户都杀鸡,杀年猪的人家早早就把猪宰了把肉分了。年初一不得杀生,年三十就得把第二天的丰盛吃食给准备好了。扣肉炸好,鸡煮好,下午的年祭也开始了。家家户户把丰盛的饭食和香烛纸钱带到上祠堂,按规格摆放好,烧了纸钱,上了香,边作揖边念念有词,祈祷来年富足安康,敬了酒,点了鞭炮,拜别后收拾好饭菜奔赴下祠堂,同样一趟流程做完,可以回家吃年夜饭了。
在大人忙活时,小萝卜头们挨个洗澡洗头把自己收拾干净了,因为穿上了难得的新衣服,大家都斯文安分了许多。男孩子去捡没烧完的炮,一个一个点着玩。饭后大家照例去别人家看春晚,十点多被赶回去睡觉,十二点被到处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吵醒,过了一个小时后,鞭炮声逐渐稀疏,呛鼻的硫硝味淡去,大家才重新入睡。
大年初一是全年最开心的,不用干活,一大早起来只要敢开口和爷奶爸妈叔伯说一句“新年好恭喜发财”,就有红包拿。小时候的红包不多,但也是很多孩子全年的零花钱来源了,有时候还得上交。这时候再腼腆害羞的人也会小小声地向人祝贺,只不过,有些人就特别喜欢逗这种孩子:“这么小声,听不见呐,听不清我怎么给你红包呢?大点声我给你封个大的!”有些孩子能容易克服了,得到了嘉奖,有些孩子真的害羞回家躲起来,大家哄堂大笑,把红包给了孩子的父母,叮嘱大人教孩子大胆点以后路好走些。
快快吃过早餐,全村的重头戏开始了,全村募捐购买的鞭炮从祠堂一路摆到村口,捐得多就并排多摆几挂,时辰一到到,鞭炮震天,锣鼓喧天,两头雄狮在在烟雾中矫健腾挪。哪个村的鞭炮烧得越久,烧得越响亮,锣鼓敲得越震天,哪个村就越有面儿。孩子们一路跟在后头捡炮,收获满满。
鞭炮放完,稍事修整,村里的这支舞狮队开拔去了镇上给商户们道贺送福,村里的男丁男童只要摩托车能挤的下都去,有些就自己走路或者坐班车去,街上人很多,都是看舞狮的,小孩子手里拿着偷偷留下来的压岁钱,买零食吃,米通,辣条。炒瓜子,我记得瓜子是用一张纸折个底边,卷成漏斗状,用竹筒计量,小竹筒1毛,大竹筒2毛。
年初二开始走亲戚,跟着妈妈去外婆家、舅舅家、小姨家,跟着爸爸去舅公家、姑姑家、表叔伯家等,去一家没说玩多久就吃饭,一天吃好几顿,平时少吃没吃够的鸡鸭鱼肉把肚子撑得圆圆的,吃到后来看到肉都觉得腻了。也有亲戚来我家拜年,青菜、扣肉、鸡肉、腊肉都提前备好,客人一来就下锅炒菜,聊得差不多就吃饭,饭后差不多开始派发红包,然后奔赴下一场。小孩子觉得走亲戚特别好,好吃好玩有红包,大孩子少年人就觉得很别扭,不乐意去了,被妈妈押着去了,毕竟少去一个就亏多一份红包,孩子少的,每一个更是人头红包。
年初七,收年了,再次大祭后就不用每日三次去祠堂上香了,田地里的农活陆陆续续开始。元宵节过后,孩子们也准备开学了。
在农村,除了春节、清明节、七月十四中元节、重阳节等有关祭祀和扫墓的节日最受重视外,其他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等在大人眼中远不如冬至的公社祭。每年的冬至村里都会做公社祭,家家户户按人头交钱,在村里买上两头大肥猪、几只大公鸡,宰杀祭祖祭山头后把肉切块分发到户。重阳节秋高气爽,花果飘香。因为从我们村往山里走几公里就是本县第一高峰——云飞嶂,有将军墓、仙人脚等出名的景点,所以每年重阳登高吸引了不少外头的人组团进来游玩。村委附近到处停满了大巴车,不少外来人到村里借宿,乡亲们会把自家仲的瓜果沿着村路一路摆过去,有些人甚至在山脚临时搭了土灶煮粥煮糖水售卖。这一切对孩子们来说都是新奇的,那时候高小放假给大孩子去登高,不得放假的孩子胆子大的也背着书袋揣着两节甘蔗跟着大部队去爬山,满身尘土却满脸兴奋地回来跟伙伴们吹嘘一路上的见闻:那山多高能看多远,那将军墓多大有人拿留下祭品吃,那白粥糖水多坑人村口五毛山脚两块,那个谁没坚持到山顶中途下山……,这些过很久都会成为他们谈资。鬼节对听多了鬼故事的孩子来说是恐怖的,犄角旮旯田间地头到处是香火纸钱燃烧后的残迹,让人不由想象这里是不是曾经发生过什么故事;若是赶上清晨大雾,远处影影绰绰的人影树影能把一群孩子堵在村口不敢上学。清明节对孩子们来说是每年例行一次的春游。一大早早早吃过早餐,就跟着大人上山扫墓。头一天难走的路已经有人大概修整过,还不算太难走。孩子们一路上唧唧哇哇地雀跃得刚出笼的小鸡,东揪一把嫩芽,西摘一朵野花,一路上看到一种碧绿的小野果,就抢着去摘一两串,拿出头一天做好的竹筒枪,把野果当子弹一个个塞进去打着玩。
上学后,除了上学不用干活,回家的活该干还是要干,比起来,上学反而更轻松,只要学习成绩好,甚至能得到大人的夸奖和物质奖励,比如我妈说每次考试能考得九十分的可以得两毛钱,八十分可以得一毛钱。为此我特别喜欢学习,喜欢考试,小学考试从没低于九十分,只遗憾每学期考试只有那么几回。
在农村,男孩子学习成绩好自然好,不好也没关系,只要身体健康强壮就好。女孩子则不同了,女孩子的书读得多好也没用,九年义务教育完成后,很多女孩子只能去广东打工了挣钱养家了。有一些女孩子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读完,就因为各种原因退学了,比如我四年级的一个同学,因为父亲欠Du债把十几岁的女儿抵给人家当老婆,听说那男的跟她爸一样大的年纪,。这件事对我触动太大了,因为我妈总是对着我叹气:“你长得这么瘦,一点力气也没有,以后难嫁人哦,谁家会要一个干不动活的人哦,除非你读书出去当老师有正式的工作。”我觉得读书真的是我唯一的出路了,越发努力地学习。
说实话,在农村读书是很消磨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的事情。我们的小学分两个学校,学校离我们村很近,不到一公里。学校因为场地问题分为幼小和高小,中间隔着一条江,没有桥,或许以前有过,被大水冲垮后一直没修。有座贴着水面的矮桥离学校有一公里远,所以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从学前班开始,每天六点多就要出门,走三公里路去上学,很多人是没有早餐吃的,一是可能是因为穷,没有多余的剩饭;二可能是因为起来太晚没有空吃。
那时候时间安排挺不合理的,早上七点至九点上两节课后回家吃早饭,吃完饭后十点半至十二点半上两节课又回去吃午饭,吃午饭后两点至四点再上两节课就下午放学回家。这样算下来,一天来来回回就要走十五公里的路。其实有另外一条近路,就在村口和学校之间,是一片开阔的江面,枯水期只有半米的水深,但是水草多石头滑,对小个子的孩子来说很危险。水位合适的时候,大家都是手牵手拉着过江,有时候会有顺路的老师看护一下。丰水期和天气寒冷的冬季,老师是严禁过江的,大家也不敢下水,丰水期连矮桥都过不了,只能走更远的一座大桥过江。大风大雨中,桥下是奔腾浑黄的水,不时有断树木头在水中涌动,有一次还看到一头大肥猪。
上了高小以后,读书环境好多了,每天的学习时间也和现在一样分为上午和下午。附近村落的幼小学校的学生都聚在一起上课。那时我照例是没有早餐吃的,早餐一周要交三斤半的米,每学期要交斤柴或者10元钱,能得到一份稀拉拉的飘着几片肥肉的粥。家里米都不够吃,学杂费都是赊账到年底才交的,怎么会有钱吃早餐?虽然我家条件不好,但是山里面的同学的条件更不好,他们还坚持学习,我特别佩服他们。山里的同学早上都摸黑骑自行车上学,个子小小的,却能骑着28寸大杠自行车溜溜的,即使跨不过杠。中午他们是自己在学校食堂做饭吃。五年级开始晚自修,他们夜里也是打手电骑车回去的。学校担心他们的安全,开辟了宿舍才解决这个问题。而我,因为家里手电筒只有一只,夜里走路回家踩过牛屎,进过水渠,我妈才单独给我配了一个手电。不过,我觉得比起山里的同学,我已经好得太多了。从四年级开始,每年都有同学因为种种原因退学,老师努力去家访,有些能回来,有些就杳无音信了。
我说的主要是以前农村孩子的童年和学业,城市没经历过不清楚。到现在,农村的孩子也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因为父母大多外出打工,他们几乎都是留守儿童,面临的又是新的问题了。你们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