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优势 >> 正文 >> 正文

壬寅暑假的远足东北亚草原边境纪行1

来源:锣鼓 时间:2022/12/28

壬寅夏日的远足----东北亚草原边境纪行

壬寅年来了,这个虎年,大家都满怀期待。疫情已肆虐两年多,对世界影响日深,没有结束的迹象。人类家园似乎蒙上了雾霾,人们大都处于亚情绪状态。多么希望生龙活虎的景象与虎年同来。冬奥会的精彩开幕,似乎发出了希望的信号,人们的热情受到了鼓舞,期待着好日子也随之开启。可冬奥会还没有落下帷幕,坏消息已经霸屏。欧洲东部大地上传来了不详的消息。天灾尚未结束,人祸却来了。老天真的要结束人类的幸福时光?难道好事者预言这是艰难的一年,也是今后几年最好的一年,要被言中?

时光步履不停,匆匆地,夏天来了。却是一个多年未曾见识的炎热夏季,我深切感受到大自然传递来的焦躁。人们都留下了深刻的热的印象。环球同此凉热。地球变暖的趋势,以人体可感知的温度呈现出来。多个地方气温刷新历史新高。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大地热烘烘的,把炽热也传导给心绪。到哪里去走走的念头又涌上心头。疫情对正常生活的骚扰变得不可捉摸,旅行的变数和开盲盒一样充满风险。不管怎样,出去走走的心念都挡不住。生命在延伸,年龄在增长,成长的只有旅行的念想。出发。去北方降降温。从长安沿着黄河北上,到草原去,到森林去。

简单规划了路线,借沿黄公路,直上内蒙古,切着国境线往东北方向,信马由缰,走走看看。这是深入东北亚腹地的一次远足。

一.在沿黄公路南端,大荔合阳韩城景象

从长安往北,通衢大道是走陕西南北中间的脊线的,国道或包茂高速公路,秦始皇的直道相伴这条通往北方的路线。近年陕西在东部黄河沿岸建成了一条南北方向旅游观光路,沿黄公路。它从华山脚下起,到府谷墙头乡进入内蒙古,一路傍着黄河。建成后,南部一段走访感受过,再往北却没有机缘,心心念念许久了。这次草原行,一部分原因是完整走过黄河陕西段。既满足了心底愿望,又开启自驾之旅。

天下大河向来都是交通要道,人烟稠密所在,黄河却没有遵循这个规律。航运几乎无踪,渔猎更莫奢望。陕西沿河交通要道处仅有几处渡口,昔日蒲津渡的繁华早已随历史烟云远逝。南部沿河两岸的汾渭河谷湿地、北部的晋陕峡谷都远远拒止了人烟靠近,黄河倒成了人类活动的阻隔。关中也因之受到呵护,成为四塞之地。沿黄公路建成了,是要注解人定胜天这一词语么?我还是欣喜的,它给了我亲近依偎母亲河的缘分。

车子出长安东北而行,直驱大荔。大荔合阳韩城境内,沿黄公路是大致相似的风情,由南到北两百余公里,黄河右岸,这片土地是历史上的河西地区,春秋时期芮国等诸侯国、战国七雄魏国的地盘。黄河湿地、肥沃的河滩农田使这一祖国心脏地带也有了野茫茫的景象。由于黄河在这个区域摇摆不定,便有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一成语。河东河西,河两岸村落稀疏。自古以来人群大都生活在河川旁边的原上。这里也是一片文化积淀深厚的土地,民俗文化,历史遗产丰富多彩。本世纪初,在韩城的粱带村发现了春秋时期芮国王族的大型墓葬群,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一时轰动,现在已建成了博物馆。

大荔古称同州,一度是合阳韩城的上级行政单位。上学期间,未谋其面,已受其惠。那时候大荔的西瓜已形成气候,各种水果源源不断供应西安,及至某一天,当我知道日常所食的哈密瓜也出自此地,还有点惊讶。现在大荔是西安人的果园子,借助网络,能近距离看到这里的果业生产。敬佩他们现代化的园艺管理,也惊异果业产出,一个五六亩的阳光玫瑰葡萄大棚,一个收获季竟可产出六七十万元。农业走园艺化工业式的精细管理路子,产出并不比工业低。大荔的冬枣、蜜桃、葡萄在全国水果市场都有一席之地。

大荔以南到华阴段,因为隔着大片黄河滩地农田,沿黄公路并没有傍着黄河。一路田园风光,一垄垄的庄稼无边无际,掩精心布置的农家田舍,映在一丛丛鲜花之中,一派富饶美丽气象。没枉对全域乡村旅游名号。心情也美哒哒。这就是旅行带来的快乐。人民是最可敬爱的,他们胼手砥足,让昔日的贫瘠乡村华丽转身,变成了发达国家一样的美丽田园。这也是祖国的缩影。母亲脱胎换骨了,为你骄傲!这几年,眼看着伟大的祖国全方位、冲刺般的走向世界领先,对这片土地、这脉文化的敬仰、自豪油然而生。历史告诉我们,有中华文化的因子加持,这个古老的国度,只要走在一条正确的路子上,领先世界是必然的。发展速度会令人惊羡。

丰图义仓是邑人东阁大学士闫敬铭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是大荔的靓丽名片。某年秋日,曾前往观瞻,所憾已届闭馆时刻,夕阳余晖里,这一组建筑散发出灵性,能感知、可触摸。徜徉义仓周围,冥冥之中与往者对话,直至暮色渐浓。人们饶有兴致,津津乐道义仓建筑之精巧,设计之科学,吾亦为然。更为钦佩的是建设之举。是举着眼苍生,心系长远,是一桩意义深远却费力糜财的大事。无深远眼光、无号召力、无财力都是难以实施的。没有粮仓建设,一切都是无根之木,工匠的奇思妙想也没有表达的舞台。不由敬佩闫敬铭这样的乡贤。旅行途中,每看到一处处古迹名胜,就知道其身后必然有某位贤达,不禁想以名胜古迹为媒介,神交故人,对话过往。这也使旅行变得妙趣横生。粮仓建成未满十年,就遇到年馑,赈灾救人,功莫大焉。后来的历史,如此情形多有出现,粮仓发挥的作用,功德无量。如今已愈百年,当初的倡议者、组织者、实施者都已载入史册。粮仓作用还在发挥,功用已更多的变身演化为名胜古迹,在铸成丰碑的路上奔现。教化启迪意义更为凸显。诠释了一方贤达可领袖群伦,达则兼济天下,造福一方苍生的道理。乡土中国正是在这样的细胞滋养下生生不息、茁壮发展的。来了,神交了,虽不能深入一观,也无憾。

大荔到合阳段的沿黄公路从黄河右岸湿地上笔直延伸,一边是静静流淌的黄河,一侧是舒缓延伸的黄土高原,不时有抽黄灌溉的管道爬上台原。沿线串起了黄河滩上的零星村落。旅游观光路上设置了限高杆,限制大型载货车通行。又因为疫情影响,路上车辆稀疏,似乎是为我专设的。

黄河滩农田深处,有一处处芋子围起的瀵泉,黄河沙滩上,冒出一眼眼的泉水,形成一处处数十米见方的泉湖,周围长成了密密匝匝的芋子,形成天然的洗浴场,这是合阳独有的自然景观。名气最大者为处女泉,当地少女出嫁前有在此泉沐浴的习俗。二十多年前,曾来此休闲旅游。穿过芋子丛,投入瀵泉,瞬间温润包裹周身,细沙随着涓涓泉流从池底升腾,连“旱鸭子”也托了起来,蓝天白云,微风习习,好不惬意。

合阳属渭北旱原,大片土地都在土层深厚的黄土原上,虽紧靠黄河,自然经济年代,却难享黄河水利,得靠天吃饭。上世纪九十年代,陈忠实曾经通讯报道过一名扎根合阳的农业科学家李立科,至今印象深刻。他研究在旱原上如何让小麦高产稳产,探索出“以磷促根,以根调水”的经验。一株小麦,根须竟然可以深达两米多。不知道为什么我对这篇通讯这样记忆犹新。当时对李立科身为省农科院院长,却久居合阳乡镇的事迹颇为感动。可见人的行为背后的精神力量的感召力。合阳是陕西利用黄河水的典范,东雷抽黄灌溉水利工程在沿黄公路上能看到。计划经济时代,做了很多打基础的工作,那时候劳的民、伤的财,回首再看,还是值了。一些基础工程的谋划建设,是值得今人学习反思的。

接近韩城,黄河离沿黄公路越来越近。夏季是黄河汛期,河水丰盈,塞满河道。泥汤一样的河面上一簇簇白色、褐色的浪沫急速飘向下游,影衬出了黄河蕴藏的力量。

韩城这座城,一直是心心念念所在。青年时代就去过,后来也多次经过,行色却何其匆匆,恰如过隙的青春时光!第一次去,高山仰止的印象就切切实实地烙下了。因为一本书,敬仰一个人,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鸢飞戾天,亦没忘风追司马。有个召唤经常在心田作响。沿黄观光路甫通车,中秋假期在连绵秋雨中就去了韩城。逛了却更有了再看看的执念。这次经过,专门规划在韩城歇个脚,住下来,感知这座城,了这桩心愿。

上次韩城行是一次颇感意外的旅行。初次踏足古城,邂逅了韩城古城。因为司马迁巨星一样光环的遮罩,竟不知道韩城古城是一座内涵与史圣光彩相辉映的城。可谓人杰地灵,地灵人杰。匆匆行过,掩饰不住心底欢悦,甚至有种相见恨晚的遗憾。因为爱游逛,古城去过不少。比较而言,韩城古城古而不老、古韵新枝、群星灿烂。老街区的保护开发可圈可点。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别有韵味。老建筑规整、大气又不失传承。元明清三代都有,介绍是全国现存元代建筑最多的地方。

徜徉城中,街巷横平竖直,古迹星罗棋布,市井烟火氤氲。成百上千年的庙宇宫观、深宅大院与窗明几净民居相交错,现代感十足的博物馆、文化场所、舞台、茶座画龙点睛其中,不施铅华,尽显雍容。累了倦了,踱入某处民宿院落,各有特色,匠心与随意天成,惊羡其对传统与现代的妙手组合。会收获惊喜。历史、韵致、市井的沧桑、鲜活的气息诸元素汇聚一身。堪称古城中的名门闺秀。开发保护晚了,使它的名气逊于其他古城,也让它免落其他古城开发中暴露出的俗套。

古城不大,走马观花参观,半天时间足矣。可是,韩城不是走马观花的城。要细细品味。城隍庙、文庙、东营庙、庆善寺、状元故居是古城灵魂,每一处都会使人赏玩品味,驻足不前。这些古迹名胜,背后都有教化二字。涉及人物的远可追三义墓(即赵武、公孙杵臼以及程婴的合葬墓)。三义墓里埋的是春秋时候三位义士,他们演绎的赵氏孤儿丰满了国人民族精神。近可访清代陕西产生的唯一状元王杰故居。王杰其人其事坊间多有传颂。瞬间懂了韩城为何能位列中华历史文化名城。

夜幕降临,剪影凸显出城边一处山峰,宝塔耸立,建筑古色古香。拾级而上,是韩城烈士陵园,旧时为圆觉寺。化寺为陵园,陵园就显得不同凡响。也是一种创新。园中坟茔应该都是此地精英义士。有几处碑墙,逐一镌刻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为人民捐躯的烈士姓名。窃想这是韩城的先贤祠。安顿灵魂、生长精神的地方。一个地方应该有这样的场所。鲜明的把提倡褒扬的精神彰显出来,激励后世。文脉会如此传承。个体的人在这里显现出高大。一种精神、一股力量在这里生长着。

出园左行,一处高大的西式建筑灯火辉煌,音乐悠扬,抵近细看,是韩城的基督教堂。里面有百余位信众在钢琴的伴奏下合唱宗教歌曲。肃穆庄重,瞬间感染了我。便在后排找个位置坐下,也是休息,也受洗礼。宗教是安顿精神的去处。这一刻,尊卑老幼虔敬平等,内心高尚平和。

驻地窗外,有一处舞台。八点时分,锣鼓声起,大幕拉开,秦腔演出开始了。有粉墨登场的专业演员,有临场即兴表演的路人,舞台前方,已坐满了观众,驻足欣赏的你来我往。文化当如是扎根于生活中。有人开唱“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有家园……”,台上台下和声四起。这应该是秦腔名剧《三滴血》里的唱词。此刻此地显得别有意味。

古城里有公共属性的建筑比司马迁祠墓明显耗资更大,也可窥见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血脉,文化的地位在中华文明里也一直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一如司马迁祠墓的境遇。

司马迁祠墓是韩城魂魄,第一次去韩城就是本着它去的,一晃二十多年过去。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坐落在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现存的建筑大部分是元明清代的,因地形地势的原因,建筑形制虽然算不上高大,但远眺仍不失森森然的巍峨和庄严相。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山道大石块铺就,兼做雨天排水,甬道两侧柏树夹道,间杂古木,添加肃穆气象。石路早已被岁月磨圆棱角,写满历史沧桑。这建筑景致朴素却别致,有天人合一的感触。符合人民的、文化的属性。简约却醒目。

进入韩城地界,依黄河的山峦上有一个醒目的标语“欢迎来到世界历史文化名人故里”。相比许多有吹牛成分的广告语,这标语是名实相副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史圣为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文化的传承肇源做出的贡献,居功至伟。我心目里,中华文化若排位文化名人,把司马迁排第一也不为过。放眼世界,亦在前列。青年时代,曾经痴想过,陕西可围绕司马迁这一资源做好大文章,在这个思路下亦有过很多憧憬,可惜连留在纸上的行动也没有。我还是适合做一个梦想家。

主政者会做这篇文章的。再谒司马迁祠墓路上,心想多年没来,这个时代会为史圣遗迹留下什么烙印?司马迁祠景区规划很大,斗转星移,周围环境已变化大矣。买门票的时候,看到景区草坪绿地连绵不绝,游客中心富丽堂皇,空间精致旷远。遥望祠山在千米之外,高大巍峨的楼堂馆所还在起兮。曾经憧憬过的梦想,蓝图似乎变为现实了。史圣,我是该为你喝彩么?风雨中,这一丝疑虑变为细碎的脚步,快步而行,召唤我的是高山仰止的祠墓。雨中的司马迁祠,沧桑如昔。潺潺的雨水在上山的步道上汇聚成小河,使登山增加了些许困难,却平添情致。密云骤雨,不减山岚苍翠。山脚的田园妖娆在云雾里。此刻,这岭逶迤低矮的黄土山丘变身为一位长者伫立黄河右岸,画面恰如柱杖徐行的史圣飘逸穿越在时代的身姿。

拾级而上,经过高山仰止,史笔昭世牌坊,太史祠一如史圣在他那个时代一样朴素而静寞。在一片贪大求洋的氛围里,这方小厦着实太不起眼了。文化此刻显得灰头土脸。好在文化并不讲究装扮。

山上修葺保护比之前精心了,这倒符合保留历史风貌的原则。也有变化,增加了些碑刻。石头不朽,文化比石头更不朽。喜欢刻在石头上的过往。只是速成的“碑林”向来不屑。这种“碑林”已成了这个时代的滥觞,像在复制粘贴。而祠墓周遭的碑刻言重了就是败笔。内涵浮华,所刻内容多为《史记》内容摘录,少有原创。粗糙鄙陋,游廊式的碑亭竟然选择了草庐风格的简易结构,书法刻工亦难入精品,碑刻排列的横竖随意无序。也没有时代精神。看来修建的思路就逃脱不了一次性消费的政绩思维。窃以为,此神圣地方,哪怕是立一个字也要严格筛选,非思想、艺术、教化水准可传承后代的,只石片瓦都不可留。绝不是任阿毛阿狗都可在这里刷个存在的地方。有点欺世。再联想进入景区的规划建设,感觉这个地方围绕史圣做文章对了,但做文章的方向跑偏了。我甚至觉得连游客中心、景区、观光车这些称谓和元素都不该出现,把它们放在其他旅游景点没问题,出现在司马迁祠,就是拉低了这个地方的档次,跑偏了开发的方向。太重利了,似乎很精明的想到了每一处可赚钱的路径,能收费的都收到了,吃相却有点难看。靠门票经济是短视行为,会影响客流量的。而韩城要发扬文化,要引人瞩目,首先要吸引人,现在经济已经发展到流量时代了,没有人流的建设就是空中楼阁。切切实实有买椟还珠的感觉。

韩城做文化文章可谓得天独厚矣!做这篇文章,史圣无疑是主题和灵魂。地理亦有优势。韩城处在黄河岸边,晋陕峡谷尽头,东连山西,与晋商文化融合。又地处关中北缘,是陕北、关中走向华北的通道咽喉所在。因为韩城,关中的文化版图扩大了上百公里。曾经忽发奇想,觉得司马迁祠、黄帝陵、仓颉庙在关中北缘一字展开,是中华文明的文化长城,像一道藩篱守护了关中,守护了中华文化。这三个地方在中华文明里都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三者相距不远,可整体规划开发,以人文为主打方向。今天,陕西发展规划也把韩城方向作为一个发力点,已开工了西安到韩城的城际铁路,通车以后,西安韩城之间进入一小时经济圈。会拉大西安的经济版图,拉开关中经济发展的骨架。在文化上也会与西安这个十三朝古都遥相呼应,相得益彰,丰满西安文化上的厚重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