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真棒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319/a5nr2vv.html旱船又叫“采莲船”,汉族民间舞蹈之一,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船多用竹、木、秣稽扎成,外蒙以布套,系于女舞蹈者腰间如坐船状。另一男舞者手持木浆,两人合舞,如行船于水面,边歌边舞,一般表现劳动或爱情生活。这一民间舞蹈形式历史悠久,唐代即已流行,《太平广记》记载:“唐玄宗在东洛,大酺于五风楼下,命三百里内县令、制史,率其声乐来赶阙者,或调令较其胜负面赏罚焉……山车、早船、戏马、斗鸡……夜阑,即遣宫女于楼前歌舞以娱之”。旱船的起源是从渔舟脱胎而来,其原型即为上述两人合舞之旱船。因北方缺少江河,不大可能脱离生活实际,凭空搞出不熟悉的东西,它应和闹龙舟一样,源于南方。大约由于此种民间舞蹈为人们喜爱,便逐渐随着社会的变化,商业的往来,文化的交流,由南向北引进过来。流传在大同地区一带,又逐渐发展为多人舞蹈。反映内容各地均不相同,流传在浑源的则是三只彩船,六人表演,表现内容与戏曲传统剧目《打渔杀家》相似,但是旱船和戏剧故事情节又不同。旱船扮演人物是由三女性将三只彩船系于腰间,称之为“坐船的”,一人扮老艄公(即《打渔杀家》中肖恩的影子),手执木浆,衣着黄衫,头戴凉风帽,银发银须。一人扮小丑,脖子上套串铃,手拿衣拂子,称之为“丁楼儿”(即《打渔杀家》中恶霸管家的影子)。一女性穿青衣,渔家装束,持木浆,称之为“撑船旦”(即《打渔杀家》中肖桂英的影子)。有的表演单位还另加三个担花篮的女性,紧随三只彩船起舞。在舞蹈时,老艄公、撑船旦、丁楼儿各引一只彩船,按照“编蒜辫”的舞蹈队形穿插起舞。舞蹈时恰似轻舟行进。老艄公舞桨抖须,踢打闪扑。撑船旦步履轻盈,飘然如云。丁楼儿欢蹦跳跃于三船之间,或嬉戏、或挑逗,活化出一个滑稽小丑的形象,整个舞路行进有序、矫健优美、动作整齐。扮演人物形象丰满,就连丁楼儿这个小丑也绝无使人憎恶之感。旱船舞蹈分两大段落。第一段落如前所述,穿插行进舞蹈。第二段落,三只彩船一字排成停舶状,丁楼儿作调戏动作,老艄公和撑船旦与丁楼儿展开格斗。丁楼儿被老艄公打翻在地,整个舞蹈结束。各地的旱船,均有乐器伴奏,但绝不相同,各有特点,浑源旱船是用大唢呐和锣鼓伴奏。两个段落的舞路有其固定的唢呐曲谱和锣鼓经。旱船舞蹈的彩船(俗称“船楼”)也深为人们注目,三只彩船顶端的的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据说,此舞蹈开始传入时,彩船顶端俱用彩色纸、布制作成海底动物形状,如鱼、鳖、虾、蟹、蚌等,朴实无华,乡土气息浓厚,富有真实感。后来,人们嫌其太单调,便因地制宜制作成许多绚丽多姿的各种装饰图案模型,如现代建筑、工艺产品、农作物等等。现在,在大同地区看早船,一是看表演功夫,二就是看彩船装饰,尽管早船扮演人物有不伦不类之嫌,如坐船的三女性戴墨镜与老艄公的古装不吻合,以及彩船上的现代化装饰与扮演人物时代背景不符等等,但是,观众谁也不会发生疑问,责备其为何古今混同,因为观众看得是具体的旱船舞蹈表演,鲜艳夺目的装饰,并设有把它当作真人实事来看待。此种欣赏习惯由来已久,沿袭至今。当然,艺术无止境,智慧亦无穷,将来的旱船也可能“推陈出新”,还要有所发展。不管怎样,旱船始终是大同地区三大民间传统舞蹈之一,永远为广大观众所喜爱的状况是不会改变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