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晚8点,广州的粤剧艺术博物馆水上戏台人头攒动。化妆间里20盏大灯齐开,吊嗓子的,忙着化妆的,后台的粤剧演员人人提着一股劲儿。每晚一唱,夜夜如此。
未见人,先闻声。隔水相望如约前来的游客们,有带相机的内地青年,有家人陪伴的老人家,还有拖着行李箱只为听一曲“地道粤韵”的港澳旅客。
夜色愈深,粤剧名家曾小敏悄然登上戏台。
这是央视CCTV1综合频道《龙腾虎跃·中国年味》的节目录制现场。《岭南之歌》,这首出自南方都市报、N视频策划主办的“岭南新民谣传唱计划”,由广东粤剧院院长、文华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联手澳门小歌手王心妤演唱的岭南民谣歌曲,在此后不到一个月,作为龙年除夕在CCTV1综合频道《龙腾虎跃·中国年味》的节目歌曲,正式亮相了春晚前的央视舞台。
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策划主办的“岭南新民谣传唱计划”原创歌曲《岭南之歌》,2月9日龙年除夕在央视CCTV1综合频道正式唱响。
↑↑↑《岭南之歌》点击视频马上听↑↑↑
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五周年,湾区文化早已“融”得更紧更密,交流成果早已“垒”得更深更实。文化共振背后的强大驱动力唯有一脉:同根同源,同声同气。
2月9日龙年除夕,《岭南之歌》在央视CCTV1频道正式唱响。在这个合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一曲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岭南之声,由此传向了更广阔的大江南北。
由南方都市报、N视频策划主办的“岭南新民谣传唱计划”原创歌曲《岭南之歌》,2月9日龙年除夕在央视CCTV1综合频道正式唱响。
1
《岭南之歌》背后:一场缘起“老广夜宵”的共鸣
这首《岭南之歌》,是一出生就自带“大湾区基因”的歌。
由首位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的香港知名作曲家张家诚作曲并担任制作人,曾为张学友、Beyond、黎明等人写下大量优秀词作的香港知名填词人刘卓辉作词,再由粤剧名家曾小敏联手澳门小歌手王心妤演唱。在某种意义上,再一次实现了粤港澳“跨界联手”,三地共同碰撞出艺术的火花。正式录音前,制作人张家诚、小歌手王心妤也分别从香港、澳门专门前来广州,与曾小敏会合。
据南都记者此前报道,在得知要以岭南新民谣为主题创作时,张家诚就开始搜集资料,进行初步的构思。当演唱阵容最终确定为粤剧名家曾小敏和澳门小歌手王心妤,张家诚便决定为两人量身定制一首既有粤剧元素,又有童谣韵律的跨界歌曲。
“我希望这件事情不要这么严肃,希望能写一首普罗大众,尤其是小朋友、年轻人、老人家都容易一起唱的歌曲。”为此,他在前奏部分为曾小敏设计了一段粤剧锣鼓作为引子,歌曲主体则运用中国传统五声音调——宫、商、角、徵、羽创作出朗朗上口的旋律,并添加了RB和少量trap元素,使整首歌曲既有传统文化的韵味,又不落窠臼。
央视CCTV1综合频道《龙腾虎跃·中国年味》在广东江门的录制现场,曾小敏演绎《岭南之歌》。
刘卓辉为歌曲进行填词时,先是思考岭南最出名的是什么,“当然是美食啦!”刘卓辉说,相信说到岭南的美食,海内外华人都有共鸣。于是,他决定以吃宵夜的场景作为切入:“月冷风高嘛,亦到宵夜啦,咸鱼白粥美味仍念挂。”同时,歌词还十分传神地描写出岭南人低调务实、勤勉奋进的生活态度:“豪言大志,不必太夸,平实自信,一身多优雅。”“落雨担遮啦,亦要开工啦,勤力用功岁月炎夏。”而“灵活对应吧,都千变万化,几经风雨来叹茶”则写出了岭南人面对变化时,创新变通、淡定从容的精神。从生活化题材切入,以小见大,希望引起听众,特别是岭南人的共鸣。
张家诚曾发表过多首粤语流行歌,过往合作的多为流行歌手,《岭南之歌》促成了他第一次跟粤剧演员及小朋友合作。他坦言,在写歌甚至到了录音之前,都还不能想象得出实际完成的效果。“没想到粤剧名家和小朋友的碰撞这么有火花,又这么契合,效果出乎意料!”张家诚一直希望,借助音乐这一极具感染力的媒介,助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拉近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的距离。
1月27日,南方音乐盛典·岭南新民谣唱游会,曾小敏(右)与王心妤(左)联袂演唱《岭南之歌》。
“这首歌非常接地气,可能唱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比如说平时下班了要吃宵夜,而咸鱼白粥又是非常美味的广东美食,这些都展现了岭南地区人民质朴的生活日常,传递的是一种非常低调、也非常真实的感情。”在曾小敏看来,《岭南之歌》里唱的“豪言大志不必太夸,平实自信一身多优雅”,就很精练地表达了整个粤语地区共有的文化气质,不是高大上地唱颂,而是接地气地表达。
“这些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合作一直是非常密切的,湾区的发展势头也进一步带动了我们的文化艺术交流。”曾小敏表示,这些年自己也在尝试不同形式的湾区文化表达,能拥有这些表达的契机,同样是基于湾区文化同根同源而实现的。“我相信在未来,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这里会迸发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作品。”
2
共建人文湾区:粤港澳文化交流驶上“快车道”
一首记录岭南生活“简单日常”的歌曲,为何足以在粤港澳三地听众心中叩响回声?这背后是深深扎根的湾区文化认同,也是湾区文化交流愈发紧密的见证。
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正式发布。《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强调要合作举办各类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保护、宣传、利用好湾区内的文物古迹、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
年,广东制定《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年)》,以岭南文化为纽带,促进粤港澳三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开展文化交流合作,联合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节、媒体峰会等,共同开发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圈”建设。
文化是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广东省文联主席李劲堃曾言,粤港澳三地同属一个湾区,同属岭南文化,地域相近、文脉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具有文化交流交融得天独厚的条件。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互鉴,增强湾区文化软实力,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题中之义。
《纲要》发布的5年时间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三地以不同形式进行着。
年11月,江门市举办首届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暨粤港澳青年文化创意发展大会,吸引了逾千名海内外华侨华人、港澳青年代表参加。江门被称作“中国第一侨乡”,是广东乃至中国最早向海外移民的地区之一,近万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分布在全球个国家和地区。
年,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戏曲文化节”在澳门开幕。京剧、昆剧、豫剧、粤剧舞台上的领军人物齐集濠江,共同演绎中国戏曲的精髓和魅力。粤剧,作为岭南文化的瑰宝,更是连接粤港澳三地天然的文化纽带。
如今,湾区文化的交融早已驶上了“快车道”,越来越多的湾区青年以喜闻乐见方式,共同寻找着属于大湾区的文化认同。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是一个成功的尝试。
全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剧照。
年,由舞台版改编的全国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登上大银幕,深受年轻人热捧,电影票房迅破万,打破了中国影史戏曲电影票房新纪录。该剧荣获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等数十个国内外奖项,被称为中国戏曲电影新的里程碑,成功实现粤剧“破圈”。其后粤剧电影《谯国夫人》荣获第三十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更加坚定了开拓戏曲电影新模式的信心和决心。
年,南方都市报、N视频重磅推出的8集纪录片《探宝觅踪——寻找湾区民间文化力量》之第一季“民间博物馆”,迅速吸引了来自湾区青年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