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其中有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在民间流传。
扭扭龙:流传于崇仁县相山镇苔洲村,起源于清同治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由老艺人盛天筹,在县文化馆干部的配合下,挖掘和整理出这一鲜见的灯彩形式,使之重现人间。
《扭扭龙》又称“独龙”,它能穿堂入室表演,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起初逢年过节《扭扭龙》往往是二龙一珠三人一伙,尾随大龙灯在村里表演“二龙戏珠”,元宵后也与大龙一起送到河边焚烧。以后逐渐发展成单独活动,由大人领着孩子扛上小龙串村上户,讨取香烛爆竹、果品和赏钱。现在的《扭扭龙》人数也可多可少,少则2人,多则10多人,都可以表演。它的特点是一人一条龙,经过特别制作的龙,上下会起伏,非常生动。
表演中,和着“万民同安乐,欢度福寿年”的唱词,充分表达了人民喜庆的欢快心情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跳八仙:俗称“打把戏”,是崇仁县巴山镇前河、里河、詹家三村杨,詹两姓祖传的“迎赛大神”主题活动,是“跳傩”,属傩舞。从明洪武年间至今,《跳八仙》已有六百余载历史。
《跳八仙》历来只在前河等三村两姓间世代秘传,一般是父传子,所扮角色形象、动作不得随意变更。平时面具、道具由各个角色的扮演者自己保管。每逢迎神大赛之年,都要提前一个多月重排,直至动作熟练,父辈点头,方能在“诸神”之日“开傩”,严防变形走样,可谓慎之又慎。
建国后,年前,里河两村村民重排此舞赴县参加庆祝建国十周年大游行,沿途受到城乡观众热烈欢迎。此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被迫息影销声。十年动乱期间,面具、道具统统被焚,使之频于危境。年崇仁县组织力量抢救、方始重展丰姿。近年来多次参加市县各类灯彩及非遗展演,深得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赞誉。
相山板凳龙:又称“桥灯”,历史悠久,清乾隆年间相山镇林头村板凳龙活动就很盛行。林头村板凳龙的重要价值是其灯笼为方形灯笼,独具风格,别有新意。据考究,方形灯笼寓意:一、可能有依据天圆地方之意,说明这是扎根大地的龙;二、主要因为林头村主要是方姓人士,寓意为他们是龙的传人。
文革期间,由于破“四旧”,全村的板凳龙几乎全部被烧毁。年,林头村修复了六房祠堂,一幢幢凝聚了昔日林头传统文化的建筑,激起了村里一些老者继续传承祖先的板凳龙灯会文化的想法。经方亿高族长及本村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组织,请本村两位木匠参照老灯的式样做了3节灯。年再做了4节,后来又发展为13节、39节,到现在已有余节,每节约2米,加上龙头和龙尾,整条龙灯有米长。
举行灯会时,有锣鼓手、旗手,放铳手等人员,一般都有一百六七十人参加,场面十分壮观。近年来多次参加市县各类灯彩及非遗展演,板凳龙以宏大、新美、雄壮的气势震撼了观众。
尧岗傩戏:崇仁尧岗傩戏是流传于崇仁县相山镇尧岗村的民间舞蹈,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表演,为村民祈福消灾,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成为当地的一大民俗活动。尧岗傩戏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正月初一上午,八位弟子到宗庙请神下座,由师傅念口诀请下六位大仙,洗尽六位大仙面具后方可着装表演。正月初一在本村挨家挨户表演一天,第二天至正月十四到周边村落表演,十五再在本村表演。十五晚举办请神归位仪式。
尧岗傩戏一共有八位弟子完成,六人分别扮演社公(轩辕帝)、社婆、钟馗、判官、关公、小鬼,一位挑箱,一位接收村民供奉的财物。挨家挨户上门表演时,需鞭炮迎送,一般为村民祈福禳灾,如村民要求入厅堂表演,则上演“面里公”全套。“面里公”全套有三个故事,逮小鬼(又叫战钟馗),小鬼偷到钟馗的法器铁链,得逞后被社公作法收服;小鬼偷刀,关公喝醉了,社公为保护关公,用扇子扇走小鬼,并施法护住关公,小鬼欲杀关公,偷其宝剑和刀,虽然得手却无法杀死关公;闹花灯(又叫噻判官),社公判官在观花灯路上边舞边唱,颇有情趣。近年来尧岗傩戏多次参加市县各类灯彩及非遗展演。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