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南锣鼓巷,看到很多年轻的姑娘小伙,穿着古装,穿行于古色古香的胡同小店里,感觉自己仿佛穿越回了年前的大清王朝。
南锣鼓巷穿古装的年轻人记得10年前,曾经编辑过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郄志群老师介绍南锣鼓巷历史的小文章,当时还特意去了一趟南锣鼓巷,并与街道的有关专家做了交流访谈,对南锣鼓巷历史上比较有名的知识点略知一二。
南锣鼓巷是一个文化底蕴内涵深厚的胡同南锣鼓巷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西部,紧邻中轴线东侧,北起鼓楼东大街,南止地安门东大街,全长米,宽8米,是与元大都同期建成、具有年历史的古老街巷。
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富人区,居住过许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从明朝将军到清朝王爷,从文学大师到画坛巨匠,可以说这里的每一条胡同都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南锣鼓巷的特色小店在元代,南锣鼓巷地区位于大都的中心。传统观点认为那时这里分为两坊,东部称昭回坊,西部称靖恭坊。但根据《元一统志》、《析津志》等文献的记载,元代这一地区只归属昭回坊,并不存在靖恭坊。到了明代靖恭坊才出现,东为昭回坊,西为靖恭坊,南锣鼓巷是两坊间的分界巷。
南锣鼓巷的称谓是从明代“罗锅巷”衍变而来的。因其地势中间高、南北低,如一驼背人,故名罗锅巷,后音转为锣鼓巷。
根据研究,南锣鼓巷这一带的胡同基本上保留了元大都的城市肌理,在这条巷子东部东西方向的胡同,从北向南是:菊儿胡同、后原恩寺胡同、前原恩寺胡同、秦老胡同、北兵马司胡同、东棉花胡同、板厂胡同、炒豆胡同;西部东西方向的胡同有:前鼓楼苑、黑芝麻胡同、沙井胡同、景阳胡同、帽儿胡同、雨儿胡同、蓑衣胡同、福祥胡同。这16条胡同有序排列,呈鱼骨状,俗称蜈蚣街,据说以前在南锣鼓巷的最北处有两眼古井,恰好就成了这条蜈蚣的两只眼睛。这种整体肌理的胡同、四合院形态,正是元大都棋盘式城市建筑格局的具象体现。
南锣鼓巷的胡同多如蜈蚣腿难能可贵的是,元大都里坊构造、胡同肌理在多年的历史变迁中,现今基本已面目全非,但南锣鼓巷地区却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元大都里坊、胡同的历史遗存,真可谓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
在南锣鼓巷地区,保留有很多最有北京特色的胡同四合院。胡同之多,可以用鳞次栉比形容。这里的四合院,前门在一条胡同,后门在另一条胡同,壮丽深宏,充分说明历史上这里的居民身份之富贵。如今,这些四合院大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秦老胡同35号与帽儿胡同11号由于宅内的花园而最为著名。
四合院的小院子南锣鼓巷历史深厚,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元以前,渺远难以稽索,自明至清,迨至民国,代有人出,而且留下了斑斑可考的遗踪。
在今南锣鼓巷65号,是明清之际著名人物洪承畴的家祠。炒豆胡同77号,以及板厂胡同32、34号等处院落,原是清末僧格林沁的王府。
寿比胡同6号,菊儿胡同3号、5号,是荣禄之父的宅第。荣禄是清末的重要人物,做过军机大臣,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向其告密,从而导致变法失败。荣禄在这里出生,这个宅子很大,分三路,东是住宅,中是花园,西是洋式楼房。帽儿胡同35、37号,则是清末代皇后婉容结婚之前的住所。婉容被册封为皇后,其父即授内务府大臣,封三等承恩公,此宅升格为承恩公府,普通民居便得以改建,宅门由原来的一间改为三启一式,两侧是坎墙棂花隔扇,中间的大门装有镀金门环。此府在民间俗称皇后府,年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南锣鼓巷的景泰蓝帽儿胡同11号,北洋时期曾售与大总统冯国璋。后圆恩寺13号是茅盾故居。
雨儿胡同13号,清代中、晚期的四合院,建国以后,齐白石曾在此短暂居住,后因不安于枕席,而返回跨车胡同。
从洪承畴到齐白石,从国家元首到泽惠后人的文化巨匠,他们或是煊赫一时,或是慷慨一世,或是成为历史硝烟里悲凉的挽歌,不过无论如何,他们曾经都在这片土地上居住与活动,都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特色小店无数的名人,深厚的历史,浓郁的艺术文化气息给南锣鼓巷增添了许多人文景观和小资情调,自然也吸引了很多人到这里参观游玩、开店经营。如今,经过政府改造提升后的南锣鼓巷,经营业态进一步优化,发展更加协调。这里的酒吧、咖啡馆大多比较安静、和谐、自然、亲切、随意,加上很多颇具特色的小店铺、私房菜馆,很是吸引游客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2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