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听歌赏戏到左权二

来源:锣鼓 时间:2023/2/11
北京的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85.html

作者:刘雅杨文

小花戏俊俏艳媚

小花戏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瑰丽娇妍的小歌舞剧,由左权县起源,至今已流传到全国各地。

它有歌,歌曲婉转动听,旋律优美悦耳;有舞,舞蹈千姿百态,步法变化万千;有扇,扇法活泼轻巧,扇花上下翻飞。

你看:演员一会儿手舞红色彩扇,叫你情绪热烈、欢愉、活泼、兴奋,一会儿彩扇又连换以蓝、绿、粉色,又让你感到了雅致、文静、素洁、清幽。

扇子时而像飞舞的蝴蝶,时而像艳丽的花朵,眨眼如潺潺流水,瞬间似招展彩旗。

你再看:舞步轻盈活泼,富有弹性,颤中有扭,颠中有跳,颤、颠、跳、蹬、扭、摆、甩协调一致,如影随形。飞舞多变的扇花,加上舒展秀美的舞姿,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特色,其变幻莫测,使人眼花缭乱。难怪,当地流传有“脆灵灵的萝卜甜生生的蜜,好看不过小花戏”这句俗语。

它的前身叫文社火。历史上把古辽州境内流行的民间艺术形式统称为“辽州社火”,其中除文社火外,还有武社火、小秧歌、喊大腔以及耍龙灯、舞狮子、跑竹马等。

旧时的社火,是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民间艺术活动,由“社”负责筹办。“社”是封建时代民众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所组成的一种自制性团体,它借神道的迷信观点,以抵制外来的侵犯。社里有严格的社规,民间有“宁挡千军,不惹一社”之说,社首采用轮换制,少则一年,多则三载。

“社”的活动有着浓厚的迷信色彩。明代正德元年的《辽州志·风俗考》中记载:“元宵里巷门首张灯火,村中多立社,点九曲灯,蒸层糕插谷穗供神前祈丰登之意,十六日男女各结伴游行,名曰‘走百病’。”

闹社火的主持人是社首,闹社火的扮演者是社里选拔出来的。每年过了春节,由社首召集,宣布文令,会餐表态。从此,振旗鼓,紧排练,到元宵节在天官庙、地官庙、火官庙前先祭祀跪拜,后沿街挨户表演。十六日各路社火相互串村表演,十七日云集县城比试夺魁。有时延续一天,名曰闹十八。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正月十五闹元宵,装扮社火敬三官,三官老爷当中坐,一年四季保平安。”人们以社火这一形式,一方面进行自娱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敬神娱神,祝愿年岁丰稔,驱灾避邪,人丁兴旺。

当时流行于当地众多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最为民众喜闻乐见的首推独具特色的文社火。据史书记载,文社火于明代已在辽州境内盛行,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众审美要求的不断提高,吸收了当地和外地姊妹艺术的营养,逐步形成的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小歌舞剧。

文社火的每个剧目一般由两个十来岁的男童表演,服饰化妆基本上是定型的小生小旦。女角着绸缎衣裙,头戴花冠,两腮画着梅花。男角着长白开缝裙,蓝色或灰色上衣,头戴小生帽,帽前插英雄球,鼻梁部分画石榴或桃子。也有别的装饰。有的剧目还配以丑角。舞蹈的特点主要是扭,常用舞步是颤颤颠颠的唿嗦步。曲调大都采用了当地流行的民歌,多为一剧一曲。常用的伴奏乐器为晋胡、京胡、大横笛、海笛、锣鼓镲等。常用的道具是小纸扇,有俗语“辽县一大怪,冬天扇子卖得快”为证。从内容到形式封建糟粕多,低级趣味浓。据老艺人回忆,到民国初年流传下来的代表剧目有《妓女告状》《打秋千》《铲菜》等。

年以后,文社火向前迈出了一大步,角色在生、旦、丑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化妆上能区分出男女老幼等人物性格。由于文社火把歌、舞、剧进一步融合提高,扇花中又出现了蝴蝶花,异常花哨新鲜,民众亲切而形象地把文社火称之为小花戏。这个时期流传下来的代表剧目有《卖扁食》《打樱桃》《放风筝》等。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抗日政府的建立和社组织的消失,小花戏取代了文社火。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文艺工作者为它的成长贡献了才智,当地民间艺人为它的提高浇灌了心血,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以崭新的面貌蓬勃发展起来,从内容到形式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表演形式日趋丰富,角色增加了青年男女、老人儿童等,改变了男扮女装的习俗,女孩子登台表演,发挥了她们能歌善舞的特长。

舞蹈动作有了新的改进,如在唿嗦步的基础上,发展成优美舒展的三颠步。单调的擦脯扇也逐步开合挽转,进一步发展为蝴蝶扇。还从别的舞种里吸收营养,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跑跳步。

曲调更加丰富,伴奏乐器有所增加。

服饰化妆不再是定型的小生小旦,而是穿起鲜艳的彩服或角色性格化的衣着。道具除以彩扇为主外,还根据人物角色的需要增加了马鞭、花篮、彩灯等。

经过漫长的岁月,它这一源于民间的小歌舞剧种,逐步形成了现如今知名度高、流行广的两种艺术形式。

一种是群舞式:即出场6、8、10人不等,剧目只有简单的故事情节,随歌词内容进行舞蹈造型。它最便于结合形势宣传中心工作,还可以组成大型舞蹈队,参加各种大型集会的街头游行;

一种是由故事情节和人物构成的小戏:它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小花戏的基本动作和舞蹈步伐,有完整的戏剧情节。它以短小精干的故事情节和独特优美的舞蹈动作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舞台广场、家庭院落都可以进行表演,是当前小花戏发展的主流。

它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其独有的艺术特色有直接的关系。用“一小二花三有戏”来概括,基本上能从通俗的角度来把握其特点。

小:表演者年龄小,一般不超过20岁。剧本小,也就是演出时间短,多在10至20分钟之间。演出场地小,这原指文社火时期只在街头火盘、院落人家演出而言,如今的小花戏既保持着空间很小的特点,又可以满足大舞台演出;

花:衣装花哨,扇飞如花,曲调华丽婉转,舞姿造型花团锦簇。整个舞台效果犹如百花盛开,令人目不暇接;

戏:具有构成一部小戏剧的基本要素,即有完整的剧情,有活泼风趣的语言对白,有戏剧性的唱腔板眼,有程式化的人物装饰。

由于歌、舞、戏并重,因而决定了它既不能大又不能长的特性,只能以小而精、小而花发展为方向。

更具体地分析它的内在物质,不外乎有下面几个方面:

独有的扇法。它的主要道具是彩扇。彩扇的不同应用,可以表达各种人物心态和动作。通过长期的舞蹈实践,已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组合约定俗成的具有很强感染力的扇法语汇。左权县文化馆年对扇法曾进行搜集整理,归纳出飘扇、挽扇、撒扇、翻扇、大小转扇等50余种。抖动的扇子似花开时的喜悦,扇子掩面如闭月羞花的含蓄,表娇态则背扇横行,言悲伤则左磕右点。其技法别致、自然、优雅,自成一派,使观众心领神会,意洽情融。

优美的舞姿。民众经常把演花戏叫作扭花戏,这正反映了扭在花戏中的比重,花戏舞姿变化万千,或娇柔轻颠飘然若飞,或高低潜伏如鱼戏水。因而1名优秀的花戏演员,没有一定的基本功是不行的,所以演员大都从儿童时期即开始培养选拔。当地人讲“人过20不扭花戏”,这并不仅仅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禁忌,而是因为一般业余演员一过青年年纪已开始无法满足花戏舞姿的要求,可见花戏舞姿的高难特点。花戏的基本舞姿造型亦多达60余个,如女舞者多用卧鱼、回头望月、鸳鸯戏水、小燕展翅、金鸡独立等,男舞者则多用骑马蹲裆、凤凰展翅、拨海、弓箭、赏月等。

精湛的舞蹈步法。现在的花戏舞蹈步法共计有60余种,大部分是由三颠步、颠跳步、十字颠步、快三步、快四步、四六八步、大小箭步等传统舞步派生演变出的,其实际应用中还有更多。

连曲体的曲调。它的曲调来源于民间广为流传的民间小调,大都采用连曲体,也有一戏一曲的,用连曲体来刻画人物的个性,用间奏和过门将唱腔相衔接,曲调动人,充满山乡风情,曲牌分慢板、中板、快板、散板,多用G调式,以2/4和3/8节拍为主。乐器主要有唢呐、笙、笛子、板胡、二胡、低胡等,后又增添了扬琴、大提琴、小提琴等。打击乐器主要有大鼓、小鼓、大小锣、大小钗、木鱼、碰铃等。

小花戏这朵喷发着浓郁芳香的奇艳山花,以其短小精悍、贴近生活等特点,在当地十分盛行,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拥有庞大的演员队伍。

在暗无天日的封建社会里,民众通过它寄以希望和理想,用来探索光明和幸福,并把残酷统治与压迫给予无情的揭露和反抗;

在烽烟滚滚的战争年代中,我地下党组织、抗日民主政府用它编演了许多诸如《四季生产》《组织起来》《送哥哥归队》等优秀剧目,宣传、发动、组织民众团结一致共同抗日。有人说,小花戏扭走了敌人,跳跑了鬼子。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它为唤起民众、打击敌寇发挥了其不可估量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来,它有力地配合了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同时也满足了民众的文化生活,成为节日欢庆场合中不可缺少的歌舞形式,每逢县里举行重大集会,总有它的表演,并上千次走出娘子关,入军营、进课堂、到地方慰问交流演出。年代表我国政府赴土耳其参加“第10届国际布尤切克切美谢和第4届国际库楚切克美谢文化艺术节”。

山西称誉中外的大型歌舞剧《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中的舞姿大都出自左权的小花戏。它也曾十数次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赛、全国民间艺术群星奖、中国艺术节等国家大型赛事,次次捧金摘冠。国家许多大型歌舞团体多次到左权采风,使小花戏的许多表现技法由此融入祖国艺术之海,流行更广,名声更大。其历史作用和功绩将永载史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3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