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曲子戏是一种流传于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的地方传统戏剧,因流传地域不同,又称“小曲子”“笑摊”“地摊子”“信子腔”等,具有元曲杂剧的历史遗留痕迹,唱腔属于联腔体,即由众多的曲牌连缀而成,常用曲调有个左右,以《前月调》《背宫》曲牌开头,《月调尾》收场,为平凉市所独有。其剧目全部是小折子戏,“剧名”往往在剧终唱词中报出,表演方式之特殊,在其它地方小戏中是绝无仅有的。
华亭曲子戏起源较早,大致在公元10至14世纪的宋、元时期处于清唱剧形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曲子戏艺人不断吸收其它调牌、曲令、小调、民歌等音乐形式来丰富演唱内容。由于清唱形式渐渐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艺术的观感要求,于是一些地方民间艺人便根据元杂剧的风格及套路,编写了比较简单的演唱剧本,设置了基本情节、人物,携带一些简单短小的道具,仍然使用清唱、说书时观众“围圈而坐”的习惯。曲子戏大约成熟于14至20世纪的明、清两代,盛行于20世纪初的清末和民国初年,一直流传在华亭县地方民间的一些固定乡村,具有强烈的口头传承意识。
华亭曲子戏在每年的正月初五至二十三上演,平时婚丧及庙会时有演出,有自娱自乐性。其表演重点在表情和行为动作上,无武打戏,表演无固定程式,旗作轿、鼓作磨、鞭作马、帐子为床。行当分为生、旦、丑。乐队分文武:文乐队以三弦为主,辅以板胡、二胡、笛子、低胡;武乐队开场锣鼓打场子,演唱以“四页瓦”、水子(碰铃)敲出节奏。20世纪中的民国后由于秦腔眉户的传入,以汭河为界,汭河以北区域仍保留曲子戏的老腔老调和表演模式;汭河以南区域则吸收了眉户剧的某些特点,但从根本上还是以曲子戏调式及表演形式为主。
华亭曲子戏主要有三种演唱形式,大场子、小场子、跑场子。大场子是曲子戏较为完整的一种表演形式,演员表演较为正式演出时多段剧目连续演唱,伴奏乐器齐全。如:《李彦贵卖水》《双官诰》《闹书馆》《喝麦仁》等剧目,在演出时一般一个曲调接着一个曲调唱,持续时间较长;小场子是打开场子之后,表演者在观众围坐四周的场子中,先后表演带有情节的歌舞和歌舞小戏。
华亭曲子戏中有很多歌舞类节目,小场子主要以部分折子戏、小调、歌舞类的节目演出为主;跑场子是演员在观众围坐的场子之中随着演出进行变换队形或夹杂丑角演出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演出方式多由不化妆的人夹杂丑角演出来表现,先是围个圆场面对面地一边走一边唱,偶尔变换队形。其间以鼓、铙等打击乐器伴奏以助兴,在表演唱的过程穿插快板调节气氛。
华亭曲子戏有正剧、喜剧、悲剧之分。正剧一般表现弃恶扬善、读书做官、夫荣妻贵、贤妻良母、忠臣良将等内容和情节;喜剧表现活泼清新、滑稽诙谐、说学挑逗、轻松愉快、打岔误会等内容和情节;悲剧表现为挚友而立志、为爱而殉情、为报恩而身亡等内容和情节。华亭曲子戏中表现的一些积极思想,如爱国、尊老爱幼、耕读传家、与人为善、接困济贫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得到发扬光大。
总之,华亭曲子戏没有经过文人的修饰改动,始终保护着浓烈的乡土气息,情调轻快流畅,语言风趣诙谐,逗人发笑。其独特的华亭县域风情、诙谐风趣的方言俚语、婉转动听的胡琴曲调、生动曲折的地方故事、生活中的角色反转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尤其是逢年过节,曲子戏在民间也有一定规模的演出,使这一文化“余脉”在民间得以延续。
责任编辑:何瀚
投稿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