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南部的大部分农村,临近春节,很多人会选择在腊月结婚,寓意新年新气象,喜上加喜。同时,外地工作的亲朋也都回乡过年,人多显得人气旺,办喜事讲究的就是热热闹闹。年1月21日,腊月二十七,中条山下的一个村庄里,一户人家正在为嫁闺女忙碌着,后院里冒着蒸气的大锅蒸着宴请宾客的各种菜品。
上午10时左右,村子的巷道上,一支迎亲的队伍由远及近慢慢走来,打头的几个人举着红色的旗子,紧跟其后的是穿着红色衣服的女子锣鼓队,她们演奏着欢快的乐曲,将声响响遍全村。据了解,迎亲的队伍进村前,要下车在村巷中步行,而在村子里穿行的路线是提前规划好的,尽可能多的被村里人看到,接收更多的祝福。
当地嫁女有很多风俗,比如新郎接亲时要拿两面镜子,这寓意着把一切坏东西都反射出去,将来小两口的日子里没有疾病、贫穷这些困扰生活的问题,也包含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新郎一起迎亲的人,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全人”。所谓“全人”,就是夫妻恩爱、儿女双全、父母健在的人,跟着“全人”迎亲,意味着新人们可以沾沾他们的福气,婚后像他们一样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图为新郎手中的镜子。
在村子里穿行完毕,迎亲的队伍到达新娘家门前。此时,女子锣鼓队要进行一番精彩表演,把乐队的绝活拿出来,把结婚的气氛渲染到最高点。表演到精彩处,围观的亲朋好友和村民们会大声叫好,一曲结束后再来一曲。锣鼓队用这样的形式告诉家中的新娘及亲戚们:做好准备,我们来接你了!图为村民们在新娘家门口围观锣鼓队表演。
锣鼓队表演结束,新郎的小伙伴们就要开始“叫门”。“我们这地方有堵门的习俗,新郎想进门接走新娘,必须拿红包才行。这时候新娘会派出自己的闺蜜们,与新郎同行的小伙伴们讨价还价,谈到一个双方都满意的红包价格,就可以放行了。”一位接亲的男子介绍说。图为进入闺房前,新郎的小伙伴在和房间内的伴娘隔着窗户商谈红包价格。
叫开闺房的门后,新郎除了要给新娘戴花、穿鞋,还要单膝跪地,将坐在床上的新娘“接”到地上。此时,新娘会亲手给新郎剥一个鸡蛋,让新郎吃下去,寓意早生贵子。做完这一切,新郎会在娘家人的引领下,来到家中客厅,给他和伴郎各自端上一碗包着酸甜苦辣等各种馅料的馄饨。馄饨的发音在当地话中有完整的意思,吃完馄饨后,所有接亲的人就要坐上宴席吃饭。图为新娘手中的鸡蛋。
吃完宴席,在主事人的一声吆喝下,新郎带着新娘走出闺房,拜别新娘的父母长辈。这时候,新娘的父母长辈们会送上祝福和红包,说上一些吉利的话。新娘的母亲会拥抱新娘,母女离别,往往是婚礼最感人的瞬间。从新娘家出来后,新郎披着红色绸带,新娘拿着红色捧花,在村子中步行,这是给新娘一点时间,让她和自己生活的村子做一个告别。图为新郎和新娘走在村中的巷道里。
在当地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风俗,就是送别新娘时,娘家要准备一些用红绳捆绑的谷草。“一般是有几个亲叔叔就准备几把,点燃后,每个叔叔各拿上一把跟在送亲的队伍后面,一直把队伍送出村子,这样做是为了辟邪,因为牛鬼蛇神等不好的东西都怕火。”一位老人说。图为新娘的一位叔叔在炉子里点燃红绳捆绑的谷草。
图为在接亲的队伍后面,新娘的叔叔们拿着谷草棒护送。有着身强力壮的亲叔叔们的护送,加上谷草的庇佑,新娘离开父母家踏上了属于自己的新征程,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翻开人生新的一页。
接亲队伍经过的路上,凡是有石头的地方,上面都要压一张红纸,据说这也是辟邪驱煞。婚礼中的辟邪之说,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婚嫁习俗。大喜之时,最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影响新人的一生,所以要用象征辟邪的红色压一压。这里的婚礼还有一个讲究就是闹,有说法是“人不闹鬼闹”,所以堵门、要红包、闹洞房也是由来已久的“人闹”习俗。图为路边压着红纸的一个石碾子。
迎亲的队伍出村后,新娘和新郎才能坐上车。在当地,上车俗称“上轿”、“上马”。在没有汽车的年代,新娘或是被轿子抬到婆家,或是骑马过去,“上轿”、“上马”一词故而沿用至今。新娘上车前,新郎会给新娘一个红包,当地人称“上马封”。新娘上车时也很有讲究,必须要面朝南。图为上车的新娘。
新娘离开后,娘家的院子里就大摆筵席请亲朋和乡亲们喝喜酒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喜气在空气中传播,喜悦挂在每个人的脸上。“年前年后是我们农村最闲的时候,一年的活都忙完了,手里有了闲钱,所以这会很多人家都会办喜事,大家凑在一起热闹热闹。”一位吃席的客人说。
“和过去不同的是,从前村里举行婚礼,要看人缘好不好,人缘好的家里红白喜事帮忙的人就多,人缘不好的就很冷清。但是现在有了婚礼一条龙的服务,办事简单多了,有专业的团队承包了酒席和仪式,主家轻松多了。”当地人说,在他们农村这样的服务非常受欢迎,这也是新旧婚礼的不同之处。社会在变化,婚礼在保留传统仪式的同时也在与时俱进。图为婚礼一条龙服务的人员在端盘上菜。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