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间歌曲
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着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和提炼。因此,流传至今的民歌集结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民群众集体的智慧、情感体验和音乐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益阳民间歌曲同样流传着歌唱历史诗的民歌,例如《创世纪》、《开天辟地歌》、《古歌》、《盘王歌》、《梅葛》、《木瑙斋瓦》等等。这些民歌记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宇宙的古代神话和传说,以及先前的人民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看法等。这些歌曲多在节日、祭祀或者婚丧仪式中由巫师或者德高望重的老人主唱,气氛庄严肃穆。它们的曲调接近口语,吟诵性比较强;歌词篇幅比较长大,有的能够长达数万行,需要数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够唱完。
2.说唱音乐
说唱音乐是讲唱故事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年建国以后又被称为“曲艺音乐”。说唱音乐具有很鲜明的东方艺术特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艺术,它是集音乐、表演、文学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在文体上韵散兼用,代言与叙事相结合;表演上讲唱故事与模拟人物相结合;音乐上突出叙事性,具有独特的“语言型旋律”,是民间音乐中与语言结合最密切的、最大众化的一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而益阳的说唱音乐又被命名为弹词,承载着很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然而却在现在的条件下生存困难,从历史学、音乐学和社会学等的不同角度对益阳说唱音乐进行了研究,这些说唱音乐都是以生动的、真实的、真善美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不断的提高益阳人们的思维层次和精神深度,使益阳人民群众在这种有说有唱的艺术中认识自我,所以湖南益阳的说唱音乐在人民群众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3.戏曲音乐
汉王逸《楚辞章句》中说:“昔楚国南郢之色,湘沅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此作九歌之曲”。《九歌》是歌舞性质的大型声乐类的作品,其中有的充分的表现了人们对神的热烈的礼赞;有的则写神与神、人与神相爱的恋歌;有的则表现了祭祀中歌舞娱神的热闹得场面。这些都充分的证实了,自古以来巫师娱神歌舞的内容。益阳当时不仅和湘沅其他的地方一样,巫风非常昌盛,而且屈原还曾于今桃江县之凤凰山(亦称桃谷山)读书作辞。清同治《益阳县志》载:“康熙志云,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屈原被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湘阴可见《湘中记》、《广舆记》,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楚文化的祭祀神的歌舞之风,经汉唐到宋朝,仍然盛行不衰。现如今在桃江县和安化县的农村中,还有巫师冲傩的活动,同时经常还伴有巫师带着面具,手拿着师杖、师刀,随口而唱,无复本据的傩戏演出,当地称之为“老君戏”。这些都是楚文化留下的痕迹。
1.3.4民间歌舞
地花鼓又被称为“对子花鼓”,清同治年期间,开始在益阳流行。益阳的地花鼓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的歌舞之一,主要是以鼓乐伴奏而得名的,在益阳当地又俗称为“花鼓”、“打花鼓”它追溯到明末清初,是在本地民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在吸收其它的游艺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形成的。音乐主要以锣鼓唢呐、打击乐、大筒为主,在锣鼓点子声中插如了人得和唱,以及情节奔放激昂的“呐喊花鼓”。其表演形式可分为群花鼓、双花鼓和对子花鼓等。群花鼓有五丑五旦或十丑十旦不等,双花鼓为两丑一旦或两旦一丑,对子花鼓是一丑一旦。其曲调大多是由民间山歌小调演变而成的,群众喜闻乐听。动作来源于生活,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讲究唱、作、念、舞四功。它的其表演特点:“小丑脸抖嘴歪鼻动功,舞眉弄眼妙趣生,上蹦下跳矮步升,花扇飞舞随意转;小旦起步风摆柳、低头抿嘴眼传情,轻移漫步飘手巾,手出兰花柳叶手。”在表演风格上表现为小旦含蓄端庄,小丑活泼放荡,旦高丑低,旦行丑随,具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艺术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