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介绍 >> 正文 >> 正文

四代传人形成高山流水谱你知道青岛的

来源:锣鼓 时间:2025/8/3
北京中科医院好不好 https://m-mip.39.net/pf/mipso_5197604.html

鼓韵迎佳节,每到节日期间,激越人心的鼓点便在浮山新区响起。“没有鼓声,哪里算过节。鼓声一起,高跷一闹,节日的气氛就来了!”浮山新区街道浮山后社区居民王淑云说道,记忆里过年过节敲大鼓就是必不可少的活动。

浮山新区街道锣鼓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年被列为市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浮山后大鼓。浮山后大鼓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是市北区人民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代传人是王提桂、兰世兆,从年至年(日军进青前),第二代传人是王正从、王义顺,从年至年,第三代传人是王正官、王修元,从年至年,第四代传人是王修革、王德瑞、王云英,从年至今。

资料图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鼓谱在陕西调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形成了现在的“高山流水谱”。鼓谱共分三段,第一段急促刚劲,正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第二段节奏稍慢,但力道不减,沉稳凝重,配合快节奏的小鼓,正如瀑布形成的溪流,潺潺之余不停地撞击着岩石,“飞落数来崖,碎玉叹飞花”;第三段又转缓为急,夹杂很多刹鼓的节奏,干脆有力,表示流水再次飞泻,又成小瀑布,最后彷如落入大潭,戛然而止。然而,当一切重归静谧,这场雄伟之声却仍“余音绕梁,不绝于耳”。

浮山后大鼓具有威风锣鼓的雄伟与磅礴气势,又有山西腰鼓的清脆流畅,兼容发挥多种乐器的特点,给人一种欢庆、喜悦的享受。听着,欢心鼓舞;观着,精神抖擞。

“浮山后大鼓区别于其他鼓谱的地方就是快、响、猛、脆,我们一开始起鼓就是急的,越急越好听。”第四代传人王云英介绍说,浮山后大鼓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和强烈的历史文化印记,二十世纪20年代,在青岛地区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浮山后村党支部的活动点——同乐会里,党员们和村民一起编演锣鼓节目,组织群众、凝聚民心。如今,浮山后大鼓经过有序传承和不断发展,渐渐形成了自已独特的表演风格。

资料图

“打鼓,一定要打出气势。”王云英一边演示一边说,动作要抡到位,鼓点才有力,要达到人、鼓合一的状态,心跟鼓走,身随鼓动,打到酣畅淋漓处,自己都能跟着鼓点跳起来,脚不沾地。每个月,大鼓队的队员们会聚在浮山后社区进行训练,齐心挥棒,隆隆鼓声敲出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着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力量。

大鼓逐渐敲出了名声,代表浮山新区街道多次参加青岛萝卜元宵糖球会开幕式的演出,还应邀参加了青岛啤酒节开幕式等各种演出,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烈欢迎。不仅如此,在市北区各类文艺汇演、惠民演出活动中,也时常能见到浮山后大鼓的身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走近老百姓的身边、融入群众的生活,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王云英说道,希望浮山后大鼓能够走进更多社区,让居民们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如今的浮山后大鼓已经在浮山新区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成为街道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夺目光彩。

来源:微市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7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