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队员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建忠现担任古交市西曲街道永树曲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打小在村里长大的他,对村里的锣鼓队记忆尤为深刻,30多年前那曾是十里八乡声名显赫的一支队伍。随着时间推移,队伍老龄化严重,甚至“销声匿迹”。看着村里留守老人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李建忠有点着急,他上任后,立马着手重建乡村锣鼓队,希望借助小小的“锣鼓”重振文明乡风,带动村民移风易俗,让新农村焕发新生机。
队伍散了 活力没了
永树曲村地处汾河北岸,全村户,余人,常住63户,人。这些常住人口中多为留守老人,而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
“以前怕过节假日和周末,儿女们都过来,麻烦得不行,但现在又盼着过,就想跟孩子们聚一聚。”村民李大爷,年过六旬,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平时在家除了忙忙农活,就基本没啥事了。白天,他的活动范围就是自家院子、村头田地,晚饭后看看电视,或刷刷手机。要是赶上周边村子有庙会,就带上老伴去看。“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但总觉得少点啥。有时也会羡慕以前的农村生活,大家没事,聚在一起敲敲锣鼓,乐呵乐呵。”李大爷说,村里一些会敲锣鼓的,有的年纪大不玩了,有的跟儿女到外地生活,队伍散了,组织不起来了。
“很多老人除了打牌、聊天、看电视外,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匮乏,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李建忠说,现在,农村家庭不仅“空巢化”严重,农村老人“空心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村里的年轻人进城打工,对留守老年人的幸福感造成较大影响,有的老人因整天无所事事,思念孩子,出现抑郁。
多年来,敲锣打鼓一直是永树曲村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也是农村欢乐喜庆和业余活动时必不可少的内容。李建忠决定重建锣鼓队,把农村业余生活的活力找回来。
重建队伍 又见锣鼓
“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咚咚锵……”晚饭后,在永树曲村广场,跟着老鼓手的敲打节奏,几位村民有板有眼地操练起来。
自去年上任后,李建忠就马不停蹄地展开锣鼓队组建工作,原本认为是件容易事,但经调查摸排发现,难度还不小。他说,村里购置好一应器材,贴出报名公告,但前来报名的村民对锣鼓的演奏知识几乎都是零基础。于是,他请来有经验的锣鼓演奏老师,从手势、步伐和节奏开始了手把手地言传身教。
“刚开始觉得就是敲敲打打很容易,但学开后,才发现有难度。”村民张大爷说,他是个门外汉,但老师的耐心指导给了他极大鼓舞。从最初的看鼓谱和简单的手势动作,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大家示范。学完后,他回家还找个筷子代替鼓槌在废旧脸盆上练习,用拍手代替打锣,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队员之间的磨合,重建的锣鼓队从最初的单打独奏,到现在的整齐划一,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升。
“一敲这个锣鼓,小病都没了,精神特别舒畅。”李大爷加入锣鼓队后,高兴得合不拢嘴,现在孩子们也能放心在外打工了,同时把永树曲村的乡愁也找回来了。“感谢村‘两委’班子为我们老年人做的这些事情。”李大爷说,村民们在这些文娱活动中增进了交流,农村人的快乐又找回来了。
培育新风幸福提升
鼓声铿锵,锣声阵阵,催人奋进。李建忠在重组锣鼓队的同时,开始收集整理村里以前传下来的曲谱,他想通过保护、传承,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到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
“乡村振兴,文化是‘魂’。”李建忠介绍,锣鼓这种表演形式在村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借着重建锣鼓队,村“两委”班子注重引入时代文明新风尚,让群众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以文化浸润的方式消解乡村陈规陋俗。同时,在农村新生活上继续投入资金,比如组织开展广场舞、唱歌、拉二胡等活动,“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开展工作,只要是老人们喜欢的,村里就想办法组织配备设备,并且请专业老师培训。”
现如今,通过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永树曲村激发起了村民们的“精气神”,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下一步,该村将把文明实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力培育文明乡风,带动群众移风易俗,促进乡村综合治理,给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记者刘志刚太原晚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