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
孙悟空被玉皇大帝封为齐天大圣,因王母举办蟠桃会未邀请他,一怒之下偷仙桃、盗御酒,窃食老君金丹后返回花果山。玉帝派遣天兵天将前往捉拿,反被孙悟空打败。
赏析
京剧的悟空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代宫廷戏曲演出活动中就有新编大戏《昇平宝筏》,演《西游记》故事。民间的戏剧演出,更是喜欢热闹好看的猴子戏。天长日久名家辈出。如杨小楼(京剧著名武生,人称“杨猴子”);郝振基(昆弋著名演员,擅演猴戏,时称一绝);郑长泰(河北梆子著名武生,人称“赛活猴”,“郑派”悟空戏创始人)。而集众家之长、融会贯通、别树一帜,把悟空戏艺术推向高峰者,是著名“小活猴”、“新郑派”创始人郑法祥。
郑法祥自幼随父学艺,对悟空戏艺术有很深的造诣。但他是一个志向高远、锐意进取的艺术家,不满足子承父业、克绍箕裘,更不愿抱着父辈的衣钵故步自封、墨守成规。他要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把他心目中的“大圣”形象完美地树立在舞台之上。青年时期他观摩了大量的名家演出,又广泛向有一技之长的同行和舞台工作人员求教。他刻苦研读《西游记》,延请教师学习文化。到各地演出时潜心搜求有关孙悟空造型的画像、塑像资料。同时吸收武术“十二形”与“猴拳”的有关动作造型,进而由形到意不断地揣摩理解,经过长期实践,终于归纳出悟空戏专用的技法、手法,创立了“新郑派”。他的表演方式兼有尚派的“威”杨派的“美”、郝派的细”和郑门本派的“真”。郑法祥的艺术讲究“三功(做功、唱功、筋斗)”;“四法(身法、手法、步法、棒法)”;“一扮相”;其中每一项又都有各自的要点和口诀。他着力在舞台上表现孙悟空宏伟的气度和高大的形象,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强调孙悟空形象的美观大方。他演出的《闹天宫》,孙悟空一出场便展示了他的与众不同。他不像一般演出《闹天宫》那样,带着众小猴[急急风]站门上场、念对、上高台、念定场诗。他认为这时候孙悟空是在天上,不可能带着小猴。而且[急急风]站门节奏太紧、没有气派,再者念对、上高台……处理也过于刻板陈旧。因此,郑法祥一改旧例,率天兵、天吏执銮驾“圆场”锣鼓打上。不戴大路的草王盔而戴纱帽、插金花,也不骑马,气度要沉稳庄重。郑法祥非常重视孙悟空的唱、念,它融合了红生、武老生、架子花的唱、念及用嗓特点,讲究韵味和传情。首支曲牌[醉花阴]:“前呼后拥威风浩,摆头踏声名不小……”要唱得雄壮豪迈、气概不凡,充分展示孙悟空齐天大圣的威势。
接下来“瑶池”、“闹丹”二场,郑法祥也着意强调孙悟空是有意地闹,而不是嘴馋偷吃,要明来明去,大大方方。在场次的命名上也不用大路的“偷桃”、“盗丹”,把有偷盗意味的表演全部删除。他扮演的孙悟空上场,踩着“登云步”,很有威势地唱[喜迁莺]:“望瑶池祥云笼罩,光灿灿紫雾荡飘…”郑法祥充分展示了一个优秀武生演员的矫健身手,他用了打“飞脚”过桌子,按桌面翻“虎跳”到台中间等一系列高难技巧,和细腻传神的喝御酒、吃鲜桃的表情动作。郑法祥不一味模仿猴子的动作表情,不用抓耳挠腮、蹦蹦跳跳的表演,而是追求似猴非猴、似人非人的境界,塑造了一个“真实、动人美观”的大圣形象。
最后一场“大战”,郑法祥也别树一帜不同凡响。他认为:“我们搬演一出老戏必须发扬它的好处,补充它的不足,千万别食古不化,因为老前辈也有失神的地方。”这是非常深刻的见地。郑法祥理解的孙悟空形象是“法体齐天、耳似清泉、目有火焰、口如大泽、跺足雷震、手握泰山、一动一静、气宇不凡”。为了体现他心中“长身直立、具有佛像”的大圣形象,他创出了“含胸、拔背、抱肩、躬腰、吸臀、拢胯屈腿、藏裆”八项技法。他强调以气势取胜,追求在似与不似间的神妙。因此,在处理和天兵天将大战时,他认为:“跟那些武艺平常的天兵天将打,只不过招架招架,有时甚至是儿戏一般的应付,这是有喜剧效果的地方。当他遇到哪吒、二郎神等劲敌时,就得聚精会神、奋勇当先,给观众看两下子真功夫。总之,要把这场战斗处理得有声有色、有情有节。有的幽默诙谐,有的痛快淋漓。”为了他心目中的大圣形象,郑法祥用一根他独创的“如意金箍棒”。这根棒长过他的身高,中间稍粗,两头较细,古铜色,镶金箍。在和天兵天将开打时,用了“裹、翻、劈、砸、点、崩、挑、截、缠、绕”等十种棒法。耍出了“混元花”、“车轮花”、“倒提柳”、“地躺棒”等花式、技巧,充分体现了孙悟空的武艺精妙凛凛神威。郑法祥说得好:“《闹天宫》并不难,但演好了却不易。何以见得?—威而不恶,谐而不俗,《闹天宫》的难处就在这八个字上。”这是对悟空戏艺术非常深刻精辟的认识。
综观几百年来戏曲界,梨园世家屡见不鲜,子承父业卓有建树者也大有人在。但是,对艺术锐意进取、标新立异、锲而不舍、更上层楼,创立出新的流派,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郑法祥可谓首屈一指、难能可贵。他演的《闹天宫》塑造的“孙大圣”是京剧舞台上的经典楷模,他创立的“郑派”悟空戏艺术是民族戏曲艺术的宝贵财富。
主演
郑法祥(-),京剧武生。原名涵宁,艺名小活猴。河北省故城县郑家口人。自幼在上海随父郑长泰学艺。8岁开始在悟空戏中扮演小猴。曾度随义兄刘艺舟到北京读书,不久便辍学。初学梆子花旦,后改学武生,兼习悟空戏。父亡后迫于生计,充当武行,后渐升为二路武生。曾为李春来、尚和玉、周信芳等配戏。他长期揣摩前辈艺人杨小楼、尚和玉、郝振基等人的猴戏艺术,博采众长,并大胆突破旧的程式,创造新的规范,终于成功地创造出独具一格的孙悟空形象,形成南方悟空戏一大流派,人称“新郑派”。年随小杨月楼赴日本演出,第一次把京剧猴戏带到国外,深受观众欢迎。年在上海齐天舞台演出连台本戏《西游记》,观众如潮。解放后,郑法祥先后受聘于东北戏曲学校、中国戏曲学校、上海京剧院,教戏传艺。李仲林、刘云龙、陈正柱等均出其门。年所著《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一书出版。年病逝于上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