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民族音乐大师彭修文先生诞辰90周年、逝世25周年,12月11日晚,致敬大师·彭修文作品专场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用民族音乐的语言向大师致敬,传承和发扬彭修文精神,展现经典作品全新的时代风貌。此次音乐会也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乐季的重点演出之一。
音乐会以民族管弦乐《丰收锣鼓》热闹开场,由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兼首席指挥彭家鹏执棒,精心挑选了彭修文创作、改编的《丰收锣鼓》《月儿高》《喜丰收》《罗马尼亚狂想曲》《沧桑》《乱云飞》《大姑娘美》《秦·兵马俑》等多首传世名作。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胡琴演奏家姜克美、琵琶演奏家陈音、打击乐演奏家马里、胡琴演奏家杨柳、青年胡琴演奏家张旭光、青年唢呐演奏家周艺翔齐聚一堂,与乐团联袂带来精彩演出,深刻诠释、细腻演绎经典民族管弦乐作品的艺术神韵。
本次音乐会,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特别邀请已退休的老艺术家们回归乐团,管子演奏家李国英、笙演奏家伊永仁、二胡演奏家张方鸣、笛子演奏家李增光、唢呐演奏家周东朝、大阮演奏家郑小冲,以及彭修文的女儿、大提琴演奏家彭弘,共同致敬彭修文,奏响历史悠久的老广播味道,传播新时代的民族音乐好声音。
彭修文先生一生所创作和改编的作品有一千多首,其中民乐作品四百多首,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也是被海内外各大乐团演奏最多、媒体播出频率最高的民族音乐作品。这其中有深刻体现历史情怀的《秦·兵马俑》,有描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意境的《月儿高》,还有反映民间生活气息的《步步高》《花好月圆》等,深入人心的旋律广受观众喜爱。
7位老艺术家此前随乐团进行了排练,当老艺术家们走进熟悉而亲切的排练厅,民乐团全体演奏员“欢迎回家”的暖心问候和热烈掌声让人动容。老艺术家们坐在各声部首席的位置上,民乐团的老艺术家传帮带精神,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广播艺术团刘学俊团长谈到,彭修文先生一生创作改编了大量优秀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流传到现在仍然是民乐团演出的经典保留曲目。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从创立之初就有着老艺术家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这种“广播精神”要不断加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管子演奏家李国英年进团,在他心中,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帮助和提携让其受益匪浅。他回忆:“在排练彭修文先生创作的《瑶族舞曲》时,乐团对喉管这一民族乐器的改良,让民族音乐有了更加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我觉得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在国内外都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期待新一代演奏家们继承传统、发展创新,多创作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民乐作品。”笙演奏家伊永仁说:“我少年时代每天守在收音机旁准点收听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民乐合奏,这是我雷打不动的习惯。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在年考入了民乐团。彭修文先生带领老一辈演奏家成立了创作组,当时还很年轻的我也有幸加入其中,受到艺术熏陶与大师的帮助。彭修文先生对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特点如数家珍,因此他的配器作品听起来非常精准,富有艺术效果。现在的青年演奏家对各类民族音乐作品的技术层面完成得非常出色,希望在广播模式和广播风格的把握和演奏上再接再厉,与老艺术家多交流探讨,期待未来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更上一层楼。”
二胡演奏家张方鸣此前是中国广播民族乐团的首席,他认为排演彭修文大师的作品,不仅可以开拓视野,还极大加深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彭修文先生排练的时候很严肃,对艺术要求非常高,但在排练之余他会风趣幽默地和大家天南海北聊天。彭修文先生对西洋乐作品的改编非常有心得,演奏他改编的作品更加顺手,演奏风格更加精准有效果,他的众多作品都非常具有创新意识。”唢呐演奏家周东朝年进入乐团,“之前演出大多是独奏,进团之后,在彭修文先生的教导和帮助下,我迅速掌握了乐队合奏的风格和技巧。先生经常对唢呐声部进行单独指导,在和声训练、气息运用、音乐理念、音乐美学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传授。”
面对这场有温度的音乐会,观众用心聆听经典之作,将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舞台上的艺术家们。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团长李春勇表示:“彭修文先生的作品我们会一直演下去,将‘广播声音‘传承下去。”
孟绮/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