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一个山西人救了湖南人,花鼓戏落户山西,成

来源:锣鼓 时间:2022/11/20

简介

土沃老花鼓在年的历史长河中,“土沃老花鼓”就像是当地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它是传统的群众艺术表演形式。形成于清代,“文革”期间沉寂消亡,文革以后复苏,至今仍属于抢救期。年8月5日及8月8日,我通过花鼓传承人祁学德师傅了解到了“土沃老花鼓”的一些知识,这次调查主要是“土沃老花鼓”独树一帜的原因以及与其他花鼓的不同之处;“土沃老花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以及花鼓申遗后的影响和传承时所遇到的问题困难。

土沃老花鼓独树一帜的原因

晋东南地区的花鼓戏是明清时期由南方的花鼓艺人传到此地,“土沃老花鼓”与晋东南地区花鼓源头大多相同,但由于历史发展及地域差异等原因,各地区花鼓又各不相同。苏敏的《简述晋南三种代表性花鼓的异同》中指出“万荣花鼓的队伍简单明确,打花鼓者、打锣者、击钹者,各具风格,却又要突出打鼓者的重要性。花鼓的表演形式有低鼓、高鼓和多鼓几种。低鼓即为把鼓挎在腰间。高鼓即把鼓挂在胸前并紧紧贴住下颚。在肩上、胸前、背后、下颚、腰间、大腿窝都挎有多个鼓即为多鼓表演。鼓槌分为软锤和硬锤,分别拿与两手,这是万荣花鼓的特色,也是难点所在,万荣花鼓吸收了武术和杂技的一一些技巧,及其表演者的技艺。稷山花鼓起初是一人在五套中间抱鼓表演,后经改进,其人物增加,场面阔大。

清后期,除了在平地打鼓外,还在道具上打鼓,最关键的是表演者还要在道具叠加的高台之上打鼓。表演时,将板凳逐层叠放,高台有时可达十几层。表演者不仅需在高台静止表演,还要进行旋转表演变换,还多出了一些动作,变换打鼓技巧,这就加大了整个表演的难度。翼城花鼓早期的表演形式是一人一鼓。后期表演形式也演变为一人多鼓,有三面鼓、五面鼓、七面鼓至九面鼓等。根据表演者挎鼓位置的不同,还有高鼓、中鼓、低鼓之分,此处和万荣花鼓颇为相似。后来,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的过程中,翼城花鼓的鼓乐曲牌、表演动作、打鼓方法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规范形式。在表演形式上也不断的探索各种变化,比如,踩着高跷或高杠上表演等,高杠又加深难度至双杠或三杠。翼城花鼓的演唱唱腔多为当地民歌。总体上呈现出舞中夹唱,唱中伴舞,还夹杂特技表演的艺术特征。成为歌、舞、技合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

“土沃老花鼓”是二十至五十人表演,表演人数多,场面大,主要角色有老丑、花姑、小丑、抱马童等等。报马人的主要舞姿是“甩拂尘势”、“跑马势”、“转拂尘”;老丑作为土沃老花鼓的主角之一,他的主要动作有“召唤势”、“舞扇势”、“弓步召唤势”等;小丑也是土沃老花鼓的主要角色,是土沃老花鼓最有特点的人物,他的动作诙谐、幽默,他口衔“口噙鼓”穿行于表演队伍中间,“口噙鼓”的打法十分花哨,体现的就是土沃老花鼓的第一个“花”。主要动作有“单、双点击花”。其主要是平地表演,不同于稷山高台花鼓和翼城花鼓,加入道具。表演所用的乐器多为自制,在后期有一个突破性的创新——口擒鼓,这是“土沃老花鼓”所独有的。其服装头饰也自创自制,但其吸收模仿了戏曲元素,有花球、襟袄、拂尘等等,脸装也吸收借鉴戏曲传统元素,仿照生、旦、净、丑等行当,色彩则选择中国传统颜色,多为大红大紫等,寓意生活红火热闹。曲谱虽多为过去的老调,但歌词随历史时代变化,与人物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表演多为跑、跳,在后期表演中则取消了唱词这一项。

总之,“土沃老花鼓”不同之一在于表演场面大,人数多;二、形式为场外音乐场内跳,与晋东南地区边唱边跳不同:三、文化多元,吸收借鉴戏曲中的一些内容,表演随时代变化,跟随时代潮流。

土沃老花鼓与民众生活的关系

“土沃老花鼓”传承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它的发展与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表演花鼓之前,老艺人们组织村民们学习排练,联络了人们的感情,花鼓传承人祁师傅说花鼓多在正月十五、鬼节、中秋、祈雨等重大节日活动举行,在传统人眼中多是为了祈福驱鬼。他们的服饰也与此有关,祁老师讲到,过去花鼓表演的服饰远不如现在精细,他们的服饰多为老人们的寿衣,一是老人们望神灵赐福,有吉祥之意;二是为表演增光添彩。花鼓中有一抱马童,身穿紫衣绿裤,描着花脸,手拿拂尘,表演时他手摇拂尘绕场,有驱鬼冲邪之意,这与人们的愿望相连;花姑身穿紫衣,挑着花篮锣鼓,有丰收喜庆之意,老婆老汉手拿烟袋绸花,相视而笑,也与生活快乐幸福密切相关。

老婆表演时步子为[1]“翘翘步”,双脚尖翘起,脚跟前挪,这一动作正是模仿封建女人裹脚,难以走路,东倒西歪,经处理后变为舞蹈动作,加入了花鼓表演中。花姑代表的是担作物的人,农村生活艰辛,担的东西重,人们只能一步一步慢慢移动,因此有了表演中的“曲曲步”。舞蹈队形中的“九弯道”指沁水沟多弯多,路难走;“枣花形”则是因过去人们走亲戚时拿枣花馍馍而来。

“土沃老花鼓”充满着浓浓的泥土气息,不论是衣着服饰还是表演队形都与这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表演内容也蕴含着人们的愿望——祈福免灾。

花鼓申遗后的影响

“土沃老花鼓”在之前只是一种表演艺术,在沁水县境内演出。后经申报,“土沃老花鼓”由县级一步步变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成为国家级非遗之后之前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就有了一些解决方案。通过祁师傅我们了解到,花鼓表演不属于义务,人们都要挣工资,之前因工资不多,人们都不愿意去学习表演,有时表演所需要的人数都报不够。申遗后,祁师傅为了花鼓能传承下来,不断开会和市里争取,获得经费,这首先解决了传承中所遇到的经费难的问题;“土沃老花鼓”之前没有系统的介绍,大多为老艺人口传心授,没有具体书籍,时间久了有许多东西大多都忘记了,申遗后,“土沃老花鼓”被编入《中华舞蹈志:山西卷》中,这使人们能系统的了解花鼓表演时的具体动作,表演队形,服饰装扮等等;花鼓之前没人愿意学,其申遗成功后,各个单位都重视起来,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