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一声手艺人一生守艺人济南传统民间

来源:锣鼓 时间:2022/12/19
彭洋治疗白癜风怎么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6067766689650938&wfr=spider&for=pc
04:::34

千年技艺,薪火相传。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非遗”如璀璨明珠般熠熠生辉。从跨越千年的巅峰技艺,到寻常百姓的佳肴美馔;从音律婉转的传统戏曲,到锣鼓喧天的民间技艺……传统的民间手艺人“用一生,做好一件事”,他们沉浸在手工艺的世界里,慢慢打磨自己的技艺,淬炼心性,用“美”回报时光与岁月。

一张张非遗“名片”,承载着厚重的精神文化内涵,勾勒出济南文化的历史框架,为济南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唱响“新声”。

今天,当人们热衷于回归传统,在手艺中寻找美好旧时光,“非遗”像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将他的故事娓娓道来。

历下:旗袍如画花样年华

周翠萍的父亲、祖父都是裁缝,从小,周翠萍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要穿自己亲手做的旗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穿色彩鲜艳的衣服被认为是奇装异服,周翠萍就自己在家偷着做旗袍。18岁时,周翠萍穿上了自己亲手做的第一件旗袍,非常合身,她兴奋极了。

年,周翠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做服装生涯。那时候,人们刚开始接触旗袍,旗袍在当时的服装中非常冷门。但是周翠萍坚信,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它能体现出中国女人的含蓄、婉约和朦胧,早晚有一天会变成热门服装。

旗袍注重精细的艺术手法和工艺表达,周翠萍会大量采用刺绣、图案等丰富的服饰手段来做旗袍。

今后的日子里,周翠萍希望能开一家旗袍文化体验馆,让大家不仅爱穿旗袍,还可以了解旗袍的文化和内涵,让自己穿上的每一件旗袍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市中:核雕,指尖上的微观世界

“妈妈,你看我摘的这串葡萄大不大!”一串、两串、三串……数不清的葡萄像玛瑙一样挂在藤蔓上,母亲抬手拭去额头的汗珠,看向孩子的目光中充满宠爱。葡萄架下,一幅其乐融融的母子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定睛一看,这对母子居然是在一颗橄榄核上!青枣大小的橄榄核上,葡萄藤细如发丝,一层叠着一层、一层架着一层,好似一吹即破;小米粒大小的葡萄挂满藤蔓,颗颗饱满,紧密串联,让人大呼精妙绝伦。

“这些小细节做好了才能体现出核雕的层次和人物的生动可爱。”胡承春说。方寸之间刻画大千世界。不足十平方米的工作间,一枚枚不过拇指大小的橄榄核、桃核、小米,经过胡承春手中刻刀的雕琢,华丽变身为秋千、孩童、山水和花草等精美的核雕工艺品。

平阴:泥火交融力与美的结晶

周庆利,今年75岁,是平阴县东阿镇庞庄村人。自上世纪50年代起,老周家便开始烧制大陶瓮、小陶瓮、陶盆等。到目前为止,这门古老的制陶工艺已经传承了3代,已有多年。

周庆利心灵手巧、爱动脑、爱钻研,上世纪90年代,他在为鱼山曹植墓博物馆复制仿古黑、红、灰陶器皿时,经多次研究试验,竟用当地黄河淤土为原料,成功烧制出了失传千余年的白陶器皿。

制陶过程繁琐费力,从选料到晒土、浸泡过滤、沉淀缩水、制泥、闷料、制坯、晾坯、暴晒、装窑、封窑、烧制共需12道工序。制作、装窑、烧制、看火,每个环节都容不得半点差错,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烧窑是最难的一道工序,75岁的周庆利在窑口一烧就是30个小时。

从前制陶器是为了养家糊口,而现在对他来说不再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长清:“寿杖”能治病独门绝活有奇效

长清寿杖起源于李树忠的曾祖父李珠。据传李珠年老时,行走不便,便就地取材用花椒木作为拐杖辅助行走。其子李青幼时受其父影响,喜木工活,多钻研雕刻,后受画像中手持拐杖的南极仙翁形象启发,为其父制作雕刻有寿星形象的拐杖,因而得名“寿杖”。

为了传承这份手艺,李青将长清寿杖制作技法传给了自己的幼子李连友。久而久之,花椒木做寿杖便成了李家的独门绝活,一直传承到李树忠手里。李树忠不但传承了老一辈的祖传手艺,还在其基础上刻苦钻研,不断增进、改良。

寿杖选用当地名产花椒木,据《本草纲目》记载,花椒木对人的身体有活血化瘀,祛风寒、风湿的作用,对手脚冰冷麻木,及调节促进血液循环效果明显。手杖可长可短,用之轻轻拍打下肢,可疏通经络,对缓解老年麻痹腿痛,尤其对半身不遂的患者有不错的作用。

槐荫:真假难辨!巧手大妈缝出布艺“果蔬摊”

“今天,缝个‘芒果’,再给富硒西瓜上一遍色。”是的,您没看错,72岁的济南市槐荫区非遗布艺传承人赵志纯身边琳琅满目的“水果蔬菜”全部是她自己手工缝制的布艺作品。

开始,赵志纯用老伴儿穿旧的卡其色工装做山药,白色的布头做白葱……后来,随着菜篮子的丰富,手头布料的原色远远满足不了各种颜色的需要,赵志纯就琢磨着用白布角做好后,用植物染色,现在她用丙烯颜料,制作出颜色更加丰富的胡萝卜、柿子、西瓜、丝瓜、甜瓜、芒果等。随着作品越来越多,赵志纯曾在国际拼布会议获了8个奖项,还获得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办的博览会果蔬金奖、布玩银奖。

曾有人找到赵志纯询价购买作品,都被她一一拒绝了。“这都是我一针一线缝出来的,我不图挣钱,就为一个‘乐’。”

济阳:一抔黄河土唤醒千古文明

提到黑陶,人们会自然而然想到被列入非遗的龙格黑陶。济阳地处黄河冲击平原,黄河岸边有着广阔的土地,泥土经过多年的沤化,土质细腻,制陶用的红胶泥在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徐庆增自幼生活在黄河边,喜欢玩泥巴,对母亲河有着别样的情怀。也正是这份喜欢,支撑他30余年沉下心来钻研制陶技艺,并在这个行业中脱颖而出。走近龙格黑陶,揭开它制作工艺的神秘面纱,才了解到黑陶制作具有选材、滤泥、拉坯、修坯、雕刻、烧制等二十几道工序。从简单的笔筒到2.4米高的黑陶艺术品,从最容易的雕刻到最难的掐丝,从单色到多彩……龙格黑陶的发展,源于济阳黑陶人对艺术的传承和执着追求。

如今徐庆增已54岁,寻找传承人成为他最大的心病,制陶30余年间,他培养徒弟百余名,然而坚持不到几年,大家便会因为各种原因转行,放弃制陶这项技艺。目前,百余人中仅有5名徒弟坚持到现在,年龄最大者51岁,最小者45岁,坚持时间最长者32年。

章丘:锅如明镜匠心筑梦

章丘铁锅因千锤百炼、精益求精闻名全国,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章丘的一张靓丽名片。

铁锅是匠人的心血,亦是他们的骨肉,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是对初心与坚守的熔铸。品质卓越的铁板材料在一双双匠人之手游走,12道工序,18遍火候,锤锻打,当历经时光锤炼的传统技艺与追求完美品质的匠人之心相遇时,一件件至臻至美的锅具便在巧手造物中诞生了。作为章丘铁锅的传承者,“臻三环”品牌麾下王玉海、冯长全等师傅,用一生做好一件事,在打制铁锅的同时,着手制定规范的铁锅制作标准。

莱芜:小小豆腐传承百年

豆腐与“都福”谐音,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莱芜人喜食豆腐,提起李记隆乾诚茶业浆豆腐,不少人都会竖起大拇指。

作为莱芜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李记隆乾诚茶业浆豆腐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至今已历经百年,传承七代。其制作流程和工艺严格遵循传统,坚持古法纯手工制作,选取山东本地优质黄豆为原料,以无污染山泉水浸泡,经泡发、磨糊、杀沫、过滤、煮豆浆、点酸浆、压包等多道工序,便成就了水嫩的豆腐。

制作豆腐的过程中,点卤是关键,常见的有通过盐水、石膏、葡萄糖内脂等方式进行点卤。而李记隆乾诚茶业浆豆腐采用的是一直流传下来、没有改变过的酸浆点卤。

这样制作出来的浆豆腐鲜嫩可口,富含乳酸菌等多种营养物质,食用效果明显,老少皆宜,深受消费者喜爱。

钢城:炉火人生铁花相伴

郝纪迎今年68岁,是郝氏传统铁匠技艺项目第六代传人,郝家铁匠铺始于清嘉庆三年,至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年,郝氏传统铁匠技艺项目被评为“市级非遗项目”。郝家铁匠位于钢城区颜庄街道南港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自古以来,郝家铁匠一直用其独特的技艺服务乡亲四邻和各种工匠。

来源:爱济南新闻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