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八卦女
编辑|宁林林
来源|劳动午报(ID:ldwb_wx)
···
4月9日,北京发布《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年)》(以下简称《规划》)。
《意见》由八个部分构成,分为两大板块,按照首都“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展开,系统梳理近年来关于“四个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提出新时代繁荣兴盛“四个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
《规划》由三大板块构成,分为十个篇章,按照全国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谋篇布局,细化了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项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
《规划》的战略定位为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服务保障。发展目标为:
到年,全国文化中心地位显著增强,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对全国文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到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全国文化中心功能更加系统完善,文化建设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更加强劲,大国之都文化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彰显文化自信与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展望年: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地位更加巩固,文化名家荟萃云集,文艺高峰之作迭出,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充分释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更加彰显。北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成为弘扬中华文明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世界文脉标志。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将按照“四个文化”即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的基本格局,“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根基,以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为抓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
1.
/北京老城保护
将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
老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北京将落实好“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
《规划》提到,北京将按照“一街一策”要求,精心打磨每个历史文化街区,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重点打造13片文化精华区包括:
什刹海-南锣鼓巷文化精华区
雍和宫-国子监文化精华区
张自忠路北-新太仓文化精华区
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文化精华区
东四南文化精华区
白塔寺-西四文化精华区
皇城文化精华区
天安门广场文化精华区
东交民巷文化精华区
南闹市口文化精华区
琉璃厂-大栅栏-前门东文化精华区
宣西-法源寺文化精华区
天坛-先农坛文化精华区
同时,逐步扩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尊重并保持老城内的街巷胡同格局和空间尺度,原则上不再拓宽老城内现有街道,设置步行街区,营造宁静、温馨的胡同氛围。
规划还提出,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使中轴线历史文物和文化资源焕发时代活力。在推进中轴线文物保护、景观恢复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沿线区域环境品质。
2.
/北京推动网上网下
文艺创作实施一个标准/
北京将推动网络文艺成为文化生活新天地,实行网上网下一个标准,推动网络文艺从成长到成熟、从低质到高质转型。
《规划》中提出,要实施网络文艺品质提升工程,扶持原创优秀网络文艺作品创作生产,提升网络文学、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演出、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质量。实行网上网下一个标准,推动网络文艺从成长到成熟、从低质到高质转型,推出大批引领网络文艺方向的优秀作品。同时发挥新兴传播技术即时快捷、覆盖广泛、互联互通的特殊优势,提供优秀文化产品,拓展文艺传播渠道,提高文艺传播效率,让网络文艺成为高品质文化产品供给的重要途径。
3.
/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
提高到0.45平方米/
《规划》提到,北京将高标准规划建设区域性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惠民文化设施。按照便捷、普惠、实用的原则,全面提升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基层综合文化设施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居住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指标实施机制,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优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引导新建大型文化设施向回龙观天通苑等人口密集地区及文化设施薄弱地区布局。到年,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提高到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在全面实现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基础上,更好实现全地域覆盖。
4.
/北京加快建设“文化商圈”
大力促进高品质文化消费/
北京将努力建设设计之都、影视之都、演艺之都、音乐之都、网络游戏之都、世界旅游名城、艺术品交易中心、会展中心,使这座城市成为满足群众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的创新创意中心。同时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并新建一批集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休闲空间,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
4月9日,北京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年)》中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
▲
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的丹麦设计展
具体来说,要鼓励和扶持自主设计的服装、服饰、配饰,以及珠宝、化妆品、家居、数字电子产品等高端时尚产业发展;增强优秀原创影视作品孵化能力,为影视剧在京孵化提供全方位、高标准配套服务;推动戏曲、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儿童剧等原创戏剧策划创作,延伸演艺产业链,推出沉浸式、互动式等演艺业态;大力推动原创音乐创作,加大对词曲创作、项目孵化、演出展示、宣传推广等环节的扶持奖励力度,激发社会力量支持原创音乐的积极性等。
北京还将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推动前门大栅栏、王府井、西单、五棵松、蓝色港湾、三里屯、隆福寺等商业街品质化发展,加快培育建设新兴商业街区,植入高品质文化设施、文化景观、文化项目、文化业态,吸引国际知名品牌、原创自主品牌在京首发,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
▲
位于前门大栅栏文化商圈的北京坊
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新首钢地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要城市发展区域,将新建一批集艺术表演、互动体验、时尚消费于一体的文化休闲空间。策划推出“夜京城”文化休闲活动品牌,精心挖掘一批主题鲜明的文化精品走入商业街区、走近消费人群,打造夜间文化消费业态。办好惠民文化消费季、文创市集等惠民文化消费活动,培养文化消费理念,提升文化消费能力。
5.
/年北京旅游消费
将占全市总消费比重超过30%/
《规划》提到,北京将打造更多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旅游经济平台,培育一批有广泛知名度的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培育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旅游企业。顺应消费升级变化,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科技水平、绿色含量,打造精细化、差异化、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切实提升游客的体验度和满意度。到年,旅游消费占全市总消费比重超过30%,北京入境游客数量达到万人次左右,其中国际政务、商务和会议游客占比不低于50%。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