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铜锣响千年
——记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冬元铜锣厂厂长罗冬元
迷迷蒙蒙的天空如烟如雾,似梦似幻的雨丝打在树上瓦上,湿了坛下乡那条绵延了千年的老石板路。一个老者隐隐走来,肩上一面铜锣,手上一根木槌。一声锣响,一声吆喝,各家各户,鸡鸭入笼哟!那锣声,那喝声,仿佛千年响一回,只在坛下垌里久久不停……
据考证,坛下乡手工金属制品加工制作延续有一千七百多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进入鼎盛期。少一锣无乐,少一弦亦歌。作为我国传统乐器之一的铜锣,在坛下垌里响了一千年。我们的视角跟随着锣声来到了坛下乡冬元铜锣厂,见到了坛下铜锣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罗冬元。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坛下赶圩”是那时耒阳、攸县、常宁、桂阳,四近乡邻的一句口头禅。圩上所售卖的产品,是各种琳琅满目的手工金属制品——铜锁、铜壶、铜勺、铜碗、铜筷子,凡日常生活用得上的,能够用铜加工的,坛下圩上都有卖。按那时坛下人的说法:“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
而今,却只留下了响砌千年的铜锣。
机械加工取代手工制作给耒阳的坛下带来了灾难性后果,或许是坛下乡人没有及时抓住这样一种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从而让千年古圩镇没落了下去。然而,机械无法加工制作的中国传统乐器铜锣,幸运的在耒阳的坛下垌里保存了下来。在与罗冬元的聊天中,我们得知,铜锣的加工生产技艺历史上可能源于三国时期。当时坛下是一处东西南北,四野交合之地。走水路经舂陵江可达湘江,从湘江而下洞庭;走陆路,经东西官道东可往现在的攸县、茶陵,西可往常宁、桂阳。正是其交通之便,才有了兴旺了千年的老圩场。
铜锣以铜为主原料。但单以铜无以出音,制作铜锣时需配以锡、银等贵重金属,制作工序多达10余道。作为这项技艺的传承人,六代以来做的都是同样一件事——每日从配料开始,熔水、制胚、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全是一个人一点一点地敲或一锤一锤地锤,一面锣才成个样子。等到最后再一锤下去,因为这一锤子下去,衍生了一个中国有名的成语,叫作“一锤定音”。用罗冬元的话来说,别看一面铜锣一锤定音,但在这一锤子下去之前,经历了上千锤的敲打。
年近古稀的罗冬元,面色如铜,一脸坚毅。虽为乡土之人,生于斯,长于斯,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喝坛下垌的水,呷坛下垌的米,生来就是坛下垌的人。一个坛下垌的人,便有责任和义务将在坛下垌里响彻千年的铜锣,一直延续下去,让它再响千年。
可以说,罗冬元是伴着铜锣声长大的。对铜锣从铜的熔化到锣的制成,他都一门清。为了谋生,他初中毕业就入了这个行当。年,正值青春年少的罗冬元到了坛下乡铜锣厂,因为读了点书,单位安排他专门卖铜锣。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前公字头的乡镇企业纷纷倒闭。早已在外跑得溜活的罗冬元,本来的想法就是到长沙买一个商铺,专门卖乐器。然而父亲的一句“不要银子一响,就忘了你屋里的老本行”喝醒了他。他想,祖上的手艺不能丢,既然晓得做锣鼓,为何不能自己做?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年,罗冬元开始创办冬元锣鼓厂,招募一批手艺师傅。也是他的这一举措,坛下垌里的铜锣,才没有像其它铜制品一样在今天消声匿迹。
生命是由一段又一段的旅程衔接而成,在每段旅程中,都有不一样的风景。对罗冬元来说,从年创办冬元铜锣厂到今天,铜锣的制作技艺已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而他本人,也成为了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当今机械加工横扫天下,坚持手工活,其中的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如今的罗冬元早两鬓斑白,鹤发童颜,但他仍不放弃。
为了降低劳动强度,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这个行当,他反复思考,一点一点将这门纯手工的活与现代机械相结合。比如当初的纯手工旋转刮磨,如今改成了机械转动刮磨,再比如当初的手工锤打,现在也借助了空气锤。这些都大幅度减轻了制作铜锣的劳动强度,也极大增加了铜锣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然而无论如何改变,也改不了“一锤定音”。正是“一锤定音”确保了坛下铜锣独一无二的非遗属性,使它能成功跻身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的行列。在铜锣制作过程中,“一锤定音”是它的最后一下,也是这一下,任何机械加工都无法取代。只有当家师那一锤下去,锣声才有,终生不去。而这一锤又怎么敲呢?罗冬元向我们解释了。
他说,锣出来后,根据它的形状、折边、厚度,决定了它的音域,如高音锣、低音锣、中音锣等等,但最后的定音一定离不开定音师的一锤子。定音师在定音时须通过眼、耳、手三者协调,敲打铜锣的不同部位,主要以一个三角区域为主,通过对三点的不同敲打,以改变铜锣不同部位的厚度等方式,达到改变铜锣音效,确定其音域的目的。但这还不够。定音师会在一个关键部位突然落锤,这一锤之后,铜锣便会最后定下它的音质音效及音域。千槌打锣,一锤定音,道理也是这么来的。
想听锣的声音,去寻找记忆中的一段回忆;想听鼓的声音,去剥落记忆中的一层尘埃。锣鼓咚咚,是一种回忆的音韵,它只属于中国。如今的坛下铜锣,因为罗冬元的坚守与坚持,早已走向了世界。目前,冬元铜锣厂在长沙、武汉、昆明、合肥、南昌、兰州、石家庄、贵阳等地设有分销点,以批发和零售的销售方式,年产和销售各型铜锣五万余面。锣音鸣,聚集民族之魂;鼓声响,传承中华文明。从远古走来的中华民族,从春秋的编钟到今天的铜锣,传承的不只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一面铜锣响千年,必为我们时代的强音,震铄世界。
来源:衡阳非遗
法律顾问:海南正益律师事务所
李诚生
广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