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团(绘图:张永成)
曾几何时,他们的兴衰与荣辱都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漂浮过、沉没过。京剧给过他们惊喜;京剧给过他们痴狂;京剧给过他们荣耀;京剧给过他们梦想。当生活将他们磨砺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淋的时候,是京胡用它那坚韧而又柔软的丝弦将他们破碎的伤口细细地拼凑、缝合;是铿锵激昂的锣鼓催发他们振奋精神、忘却苦难,将所有的辛酸和不幸都掩藏在了那耀眼绚丽的行头里和美轮美奂的脸谱下。而舞台上永远是翻飞的水袖、悦耳的唱腔、激进的锣鼓和魂牵梦绕的西皮二黄。
客观地说,山海关的文化元素很丰富。可以说这个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是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聚集地。而这种现象跟山海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山海关地处通往两京的咽喉要道上,所以山海关作为军事要塞也好,皇帝重臣们的驿站也罢,京剧的兴盛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高叙初先生是京剧业余团队里的传奇人物,他把毕生的精力和过人的才华都无偿地奉献给了京剧事业,山海关京剧票房之所以如此辉煌,高先生在其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叙初先生在十二岁第一次登台演出的是《三娘教子》里的薛倚。他出生在诗礼人家,因祖父爱看戏,所以就经常带他出入戏园子。那时他才五六岁,戏里的词他听不太懂。但他对武戏特别着迷,经常大早就跑到戏园子看学生练功,回来就模仿学习,而且还非常像那么回事。
到了民国初年,身为学生的他已然是学校里公认的小才子。各科成绩优秀不说,古文学尤其拔尖儿。偏偏京剧里的戏词和白口跟唐宋诗词的七言诗极其近似,音韵协调,易于上口,所以学起来非常顺畅。比如《让徐州》里陶谦的定场诗:“可恨张闿杀曹嵩,曹操愤怒起兵戎。一心要灭徐州众,修书解围玄德功。”还有接下来的西皮摇板:“好一仁德刘使君,可算当世第一人。但愿他能领此郡,免得昼夜劳心神。”怎么听都像是首诗。像这样的形式在京剧里比比皆是。
山海关京剧票房的存在由来已久。正式挂牌是在民国七年(一九一八年),由山海关车站站长庄荫芝、副站长付德本率先组织了“公余俱乐部”。解体之后,以奎旭东为首的一些人又挂起了“豫仕伶社”的牌匾。
提到奎旭东,不得不多说几句。此人非比寻常,颇有背景。他本是满族镶黄旗人,清朝末年在河南做过知府,后定居在山海关城内东六条。奎家祠堂就成了“豫仕伶社”的票房所在。
因高叙初的父亲与奎府交好,为了纠正乡音,就常带他到奎府学习《李氏音鉴》(李汝珍著)。这是一部专讲汉字读音的书,对于平、仄、尖、团音都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运用在京剧上,对于处理字头、字腹、字尾大有帮助。
在第一次登台后,高叙初又相继出演了《文昭关》《摩天岭》等大戏。那时的他已经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充分彰显了他在京剧的研究和发展上过人的才华。
转自:山海关区融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