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疫情期间的锣鼓点

来源:锣鼓 时间:2022/6/1

疫情风声紧,学练更较劲。

前两天,我在舞台上看见大海、吴辉和几位青年演员正在磨合传统戏曲《打芦花》里的几段戏,乐队打击乐的年轻鼓师穆君和德峰,伴奏着乐器在副台里配合着他们。演员和乐师不断探讨着动作和锣鼓点的最佳结合效果,此景此情正是一幅典型的戏曲排练景象,便驻足看起来。

众人一番探讨之后,大海拄着拐迈着八字步,一副老者的行头,一步三晃地再从侧幕条走向台中。穆君双眼盯着大海迈着老态的步子,鼓键敲向板鼓“哒,哒......”,德峰盯着穆君手里挥动的鼓键,手里的锣板在那个点上“嘡......”完成敲打。“哒、哒、嘡......,哒、哒、嘡......”,舞台上的这一串的戏曲联动,演员情感的念白、乐手打击出的锣鼓点营造出我国戏曲独有的韵律节奏,一幅戏曲动态美学画幅呈现在我的面前。

锣鼓是我国戏曲剧种百花园所有剧种,戏剧表演节奏的支柱乐器,锣鼓点是戏曲演出中最具鲜明的特色,不同的锣鼓点能表达出特定的戏剧情节,能增强人物情感表演的唱段,增进不同角色吟诵念白时的特定情绪和节奏,同时锣鼓点能极大的烘托和渲染舞台表演气氛。

锣鼓点在我国戏曲形成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由简到繁,逐渐成熟并形成一种在戏曲表演中规范的程式性。并且名目繁多,结构复杂。但其依然有其规律性,其中《急急风》、《冲头》和《抽头》这三种基础锣鼓点,是所有锣鼓点的“母点”,以此“母点”构成发展而派生出其它多种主体和骨干的锣鼓点是“子点”,“母点”是基础,是戏曲锣鼓点的源泉,有了“母点”在实践中才能衍生出近百种“子点”。

戏曲锣鼓点是中国历代民间艺人艺术实践的结晶,是中国戏曲音乐美学的精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