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大国良师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终身名誉校长

来源:锣鼓 时间:2023/6/14

年8月,贵州省台江县不少村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台江县教育总顾问、台江县民族中学(简称“台江民中”)终身名誉校长陈立群带着老师奔赴各个村寨,为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发放喜报,送录取通知书。学生们脸上满是骄傲,家长热泪盈眶,村里到处议论“谁家孩子考取大学了”,每个人都感受着这份以前少有的荣光。

陈立群说:“我就是想把动静闹得大些,让这里的苗族同胞们看到和听到,让他们从内心明白教育的意义,考出一个孩子,脱贫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寨子。”

黔东南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方主战场,“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台江县在今年之前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全县唯一公办高中,台江民中在陈立群来此就任校长之前,学校年和年只有一名学生考上一本。当地百姓表示,是陈校长的到来,让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学生的人生有了转折,更有了希望。年,名学生参加高考,人考取本科,高考增量从全州垫底冲到全州第一;年,名学生参加高考,人考取本科,一本线第一次超过人。今年,人名学生参加高考,人达本科线,人超过一本线,剩下的学生全部达到专科线。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竭尽所能去帮助那些和自己曾经所处环境差不多的孩子。”陈立群的支教原因就是这样简单、真诚,不为名利、只为初心。

在杭州锦上添花,去贵州雪中送炭

“学者须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学问不曾做一件事看。”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说的。而在杭州学军中学的学生们的理解中:“读书要自己自主当家,学习是自己的事,要把学习当作自我责任,要有想法,有要心。”这是曾经的校长陈立群的观点,也影响了很多学校的学生。

陈立群是土生土长的浙江人,从浙江桐庐毕浦中学,到窄溪中学,再到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朝晖中学、长河高中,最后到浙江著名的学军中学,30多年校长生涯,陈立群都是在浙江书写的。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生源、不同的起点,他的管理均能从量变到质变,化腐朽为神奇,把原本普通后进的学校带到当地拔尖水平。年,他在浙江首开“宏志班”,以“回原籍高考”的大胆创举践行教育公平理念,更以“宏志精神”兴起、发展和迁移的实践研究,举起“精神教育”大旗。在长河中学,他一共带出12届宏志班,招收的名学生全部考上大学,创造了当地的“神话”。

年4月,在贵州凯里一中校长汪海清的盛情邀请下,陈立群第一次来到贵州,给凯里一中教师作了一场题为“教育的智慧与境界”的讲座,让全校教师耳目一新。而后,陈立群又在贵州各县市做讲座。恰在这一年,作为台江唯一一所普通高中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正处在校长空缺、发展艰难的十字路口。当地干部、教师听完陈立群报告,竟然突发奇想:眼前这位不就是他们心目中梦寐以求的校长吗?但是,也就是想想而已。

国家级贫困县台江素有“天下苗族第一县”之誉,全县绝大多数人口是苗族,世代居住在大山深处。台江民中多名学生中,来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就有多人,他们的父母大都在外省打工,这里的教育基础及其薄弱。

年8月,陈立群退休了!这个消息让众多民办中学炸开了锅,不少学校负责人辗转各种关系联系上他,理由只有一个,聘请他去做校长,条件随便提,更有甚者,开出多万的高薪。而在此时,中组部驻台江扶贫工作组负责人与台江县领导也找到他家里,目的还是一样。没有丝毫犹豫,陈立群选择成为台江民族中学校长。他开出的条件是:分文不取,扶贫支教。“我在杭州只是锦上添花,我去贵州却是雪中送炭。我要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大山,拥抱希望。”

支教前,陈立群向母亲告别:“儿去贵州,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管好一所学校的决心坚如磐石

年8月14日,陈立群一身西服,打着领带,背着双肩包,“空降”台江民中。但在学校观察一天之后,陈立群眉头紧锁,学校和自己想象中的差别实在太大,学生对手机的迷恋超过书本,放学后三五成群走出学校,或聚餐,或买香烟,或玩游戏。晚自习时间,教室里闹哄哄的,分不清是聊天还是讨论问题。

对于这样的情形,学校的老师似乎习以为常,任伟娟年11月来到学校,教授英语,“学校的学风比较涣散,想学习的学生在这种大环境熏染下,往往也坚持不下来,晚自习迟到的人很多,吃东西的,聊天的,玩游戏的,班主任和老师要吼上半天,教室才能安静下来。”

学习环境不佳,生活环境更糟糕。在学校食堂,刚端出来的菜盆边上落满苍蝇。最让人意外的是:多名学生只有一个食堂。一到用餐时间,学生排着长队,半天也打不上饭。在学生宿舍,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大通铺,除了床,没有任何配套用具,卫生间的味道让人作呕……

这样的现实状况让陈立群有些揪心,而学校的老师无一不注视着这个“传说中的明星校长”,看着他如何能让这艘沉底的大船重新浮出水面。

陈立群首先建立起老师和学生的责任意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学生要对自己负责。老师要为学生维护安静的学习环境,全校启动“安静学习月”。严格督管下,学校终于静了下来。

安静只是一个氛围,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自主性,仅仅一个月,陈立群就宣布全校进入“自主学习月”。他要求学生把上月月考成绩记好,为下月月考立目标,全力冲刺突破。对各班的综合达标成绩,进行全校统计评比。

浮躁止于宁静,惊雷响于无声。远道而来的支教校长雷霆手段接踵而来,针对台江农村家庭大部分劳力输出、留守儿童多、学生课余时间散漫无序的现状,陈立群决定实行封闭式寄宿制管理:每周除了周六晚上不统一上晚自习,其他时间晚上6:30—10:20均上晚自习。学生在校一律穿校服,手机上交学校保管,周末回家才发还。全封闭管理无疑加大了所有老师的工作量。

为了让所有学生能够在学校安心读书,老师在学校安心教书,他下大力气解决师生吃饭问题。学生食堂,从一个增加到三个,单独开设教工食堂。加强后勤管理,投入一定资金,提高伙食质量,严格卫生管理。原本一拖再拖的学生宿舍建设,很快完工并赶在新学期开学前投入运行,学生搬进六到八人、带独立卫生间的宿舍。可以说,学校生活设施的改善,为推进严格的管理创造了条件。

他告诉所有的学生,“大山可以挡住你们的视线,但挡不住你们的梦想,挡不住你们的志向”。也正是在这样的管理之下,多学生、55间闹哄哄的教室变得有序起来。陈立群坚持认为:“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制管理,就是给大家创造习惯养成、修炼身心的环境,只能严格,不能放松!做校长的,就要让大家看到,管好一所学校的决心坚如磐石、绝不动摇,这样才能顶住压力推进改革。”

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学生是老师

改变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曾经一成不变的老师。过去学校教师上午9点签到,11点签退;下午3点签到,5点签退。而陈立群坚持改为早8点半到11点半、下午2点到5点上班。提交教代会讨论时,许多教师反对,不少中层领导也不满意,“睡午觉都不踏实”。陈立群一听就火了:“想睡到自然醒,干脆别干了!”他严肃地说:“我宁肯不干这个校长,也不在这个问题上妥协!”

陈立群(右一)给学生颁发奖状

开始调研教学质量的陈立群在教室里被个别老师的不在状态惊着了。一位高三语文老师讲了20多分钟课,才发现自己讲错了。陈立群当机立断,让这样误人子弟的老师直接“下课”。没过多久,他又将另一名上课没有教案、跟着感觉走的数学老师调离工作岗位。不到一个月,两位老师接连被调岗,在台江县教育界迅速传开,大家被这位铁腕校长的整顿魄力震惊。

“课堂大于天”,是陈立群灌输给每一位老师的。他还制定《台江县民族中学教师课堂常规》等16项管理制度,整顿校风教风,创新教学方法。那时候,学校老师都紧绷一根弦,但只要为学校好,老师们还是愿意跟着校长一去努力改变。任伟娟说:“大家都很紧张,到了下班时间,也不像过去那样急着回家了,都在想,万一明天校长来听我的课怎么办?所以还是把明天要讲的课再准备一下。学生教室静悄悄的,老师办公室也是静悄悄的,或许这就是之前从未感受到的学习氛围吧!”

对于老师们来说,这既是压力,又是动力,老师想的就是怎么把自己的课上好,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消化。就这样,除了校长在听课,越多越多的老师也走进同学科同事的课堂,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交流经验。

“那段时间,我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因为同行来听课,倘若没有教好,我觉得特丢脸。作为一个老师,最成功的的地方就是你的专业教学,现在学生很实在,他听完课,知道哪个老师教的好,哪个老师教的不好,他们之间也会交流,这都是容不得任何虚假的。”任伟娟说。

陈立群(左三)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喜报

学校老师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加强着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因为学校实行全封闭管理,全校老师都要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每天六个值班老师从早上七点开始工作,一直晚上十一点,还有三位老师值夜班,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