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正月十六上海敲起水墨锣鼓从关良看到当

来源:锣鼓 时间:2023/6/12

中国民间历来有“正月看大戏”的旧俗,元宵后的正月十六(3月3日)下午,戊戌新年的气氛还没有消散,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和中国戏剧人物画研究会主办、澎湃新闻协办的“水墨锣鼓——中国戏剧人物画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展览呈现了关良、林风眠等百年来从事中国戏曲人物画创作的名家直至当下年轻艺术家的70余件形式多样、色彩缤纷的戏曲人物作品以及花灯、古代戏曲版画等元素,恍惚之间,如同回到“锣鼓”点染下的上元灯节。

展览现场

走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一楼东西两大展厅,即被浓浓的戏曲氛围所环张。巨大层层叠叠的皮影,元宵节的灯笼——上面绘写着戏曲人物,傩戏的面具……而四周则是各具特色的戏曲人物画作。从最早的巫傩到唐宋以降的中国戏剧印证了华夏丰厚的历史,在中国人物画谱系中,戏曲人物画(又称“戏画”)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是戏曲艺术(主要以京昆为主)和水墨的有机结合,金元时期就有反映杂剧的壁画,明代陈老莲也喜“戏画”。他创作的插图版画《西厢记》集中体现了文人的“雅”与民间的“俗”。在这部作品里,陈老莲不仅在版画艺术表现形式上保留了中国传统插图版画中一些惯用的样式也艺术构思和艺术表达上又有自己独特的创新。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呈现的古代戏曲插图

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面临着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此次展览正是从20世纪早期艺术家的戏曲人物画开始梳理,展出的林风眠、关良等第一代画家的作品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中西画并陈”现象。其中他们以戏曲人物画作为一种有效的探索样式,将本土艺术的写意性与西方绘画的表现性实现契合;将本土艺术的程式化与西方绘画的抽象性实现会通,是中国美术家参照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重新思考。

林风眠武士34cm×34cm纸本设色

关良霸王别姬66cm×49cm纸本设色

在西方艺术门类学中,戏曲和国画分属时间和空间艺术,如何将舞台上的“瞬间”化作纸面上的“永恒”?而就中国而言,戏曲和国画皆为国粹,各成体系、各具特色,且时有互相参照,并各有侧重。但两者皆以中国艺术文化底蕴为本源,舞台上的“无”和“有”,应对着笔墨间的“虚”和“实”,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特点和造型特征一脉相承。

现场展出的叶浅予先生戏剧人物写神形图卷(局部)

高马得断桥相会68.5cm×37.5cm纸本设色

贺友直醉打山门49cm×67cm纸本设色

在20世纪中后期以来,本土的戏曲人物画艺术有了新的推进,随着艺术思潮的多元和开放,戏曲之中的脸谱、行头、身段、动作、表情、唱腔、招式等元素,这也赋予了绘画形式诸多的形式灵感和丰富的表现性。叶浅予、程十发、贺友直、张桂铭等在戏曲人物画方面也多有创作,他们以中国传统笔墨为基础,或以速写入画,或沿袭连环画表现,或加入点线面元素,各成一家风貌,鲜活地将戏曲情态表达得酣畅淋漓又余音不绝。

程十发太白醉写42cm×31.5cm纸本设色

此后,以韩羽、丁立人、高马得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画家,在戏曲人物画领域开疆拓土,佳作纷呈,开创了戏曲人物画多元发展的局面,作为画家代表的丁立人在开幕式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对戏曲人物认识,他觉得画戏,既放松又严谨,展览名“水墨”“锣鼓”两词恰好表达了戏曲人物的创作状态。

韩羽白蛇传28cm×30cm纸本设色

丁立人《蛤蟆翁》67cm×67.3cm纸本设色

谢春彦作品《老生》

朱辰庚作品

王劼音作品

随着历史的进程,需要后来者不断自觉地提炼表现语言,特别是对线、墨、色的表现手法,显现丰富创造性的空间,实现戏曲人物画表现形式多元化和开放性。这种多元开放在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作品中都得以呈现。

张培成作品

据悉,“水墨锣鼓——中国戏剧人物画大展”汇集了百年来直至当代从事戏曲人物绘画的众多名家,既有关良、林风眠、叶浅予、高马得、程十发、贺友直等老一代艺术家的作品,也有韩羽、丁立人、朱振庚、谢春彦、吕超然、王劼音、韩硕、许根荣、张培础、张培成、赵宗概、沈虎、戴超、朱新建、朱刚、周京新、陈九、左和平、王震坤、李光池、季平、董浩、李超、李晓恒、余启平、陈建辉、周卫平、高多、虞村、白璎、林明杰、顾村言、邵仄炯、徐旭峰等老中青三代人的戏曲人物画作品。

现场展出的朱新建《英雄图》50cm×50cm纸本设色

朱刚钟馗嫁妹45ⅹ45cm纸本设色

陈九《花田错》37cm×43cm纸本设色

陈建辉作品

他们大多具有深厚学院派背景,并在戏曲人物画显露自己的艺术探索,在传统笔墨意韵和当代观念的融合之中,寄托自己的艺术理念。并且他们潜心求索,构筑学术平台,将自己心中的杜丽娘、白素贞、鲁智胜通过自己特有的艺术语言得以表达,也将戏曲人物请下舞台,变个体情趣为雅赏之举。

季平《传统京剧汇演》

余启平苦肉计43cm×44cm纸本设色

李超的戏剧人物画

白璎《女起解》

邵仄炯《寻梦》

此次展览的总策划人,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会长谢春彦表示,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一直举办“墨戏·戏墨”画展,而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近年来先后参与举办《粉墨写意——中国戏曲人物画掇英》、《中国戏曲人物画年展》、《梅韵兰芳——纪念梅兰芳诞辰周年扇面画展》、《戏画麒芳——纪念周信芳诞辰周年中国戏曲人物画展》等主题展览活动,此次邀约全国名家参展,联合举办“水墨锣鼓大展”,也是希望从传统文化层面梳理戏曲人物画的发展脉络。

现场展出的林明杰作品

现场展出的顾村言作品《二人转》

现场展出的徐旭峰作品《戏子》局部

在其后举办的“关于中国戏剧人物画的变形”研讨会中,主办方把此次研讨会主题聚焦于“变形”二字。

年近九旬的老艺术家丁立人表示,戏曲人物画是一定要变形的,如实描写民那不如照相了,“关键是怎么变形,我以为要变得自然,得发自内心,要变得有趣。”

中国戏曲人物画研讨会议题聚焦于“变形”二字

在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会长谢春彦看来,中国画因为讲究线条,是笔墨的艺术,变形其实与丑书有类似性,儿童画因其天真都是变形的,“傅山有一句话是‘宁丑勿妍’等,中国当下的大多数画作的变形并不到位,变形要掌握一个度,这里面涉及自由度与难度的话题,这与文学中的夸张是相通的,真正的变形是有着自己的表达,并且是有所领悟的体会。”

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会长、画家谢春彦在发言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徐明松认为,线条是中国书画的本源,而根本性则在于写意,这次展览不仅作品各具特点,展陈设计也颇有匠心,从林风眠、关良直到当下的年轻画家,可以看到主办方对于文脉的追溯,“所以,这样的展览不是一种雅集,而是有着一种学术的思考”。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画家朱刚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表示,这次展览是把刘海粟美术馆的“墨戏·戏墨”这样的老品牌与中国戏曲人物画研究会的年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合力,这样的合力中也希望融入更多的学术思考。

展览现场

策展人之一的陈九、季平也结合创作对戏曲人物画中的“变形”阐述了各自的看法,并认为这可以引申到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变形中还是要考虑中国画的文脉话题,这里面其实也有着文化基因”,“画戏画,先要入戏,品味,然后把味道与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据悉,此次展览将延续到3月14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