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舞动二十载停不下的龙狮梦新华社

来源:锣鼓 时间:2023/6/9
06:52

新华社昆明2月15日电(记者严勇、王安浩维、王冠森)时而翻腾跳跃、时而舔毛晃脑袋……伴随着渐强的锣鼓声,一头有些呆萌的紫色瑞狮接连完成了几个较高难度动作。直到狮头卸下的那一刻,大家才发现,表演者竟然是两位学舞狮仅一周的女大学生。

除夕当天,两人完成了一次精彩的舞狮表演。个子高的叫廖贵菊,个子矮的叫陈文艳,都是云南省昭通学院的学生,此前从未接触过舞狮。奔着学习的目的,二人前几天从老家坐车来到毕付华所在的广卫龙狮彩扎·民间舞龙舞狮传承基地,成了舞狮表演的一对搭档。

来的那天,两人各自拖着一个大行李箱,准备在基地上过完春节再回去。“这是我第一次在外地过年,不过有可爱的龙狮陪着,也挺开心的。”陈文艳说,只要一套上狮头,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想着的都是如何把狮子舞活,表现出它的喜怒哀乐。

基地不大,位于昆明市广卫新村外高架桥下一个不起眼的停车场内。外面车水马龙,这里却是另外一番风景:每到过年前后,毕付华都要带着徒弟们训练,在有限的场地里盘起一条条长龙;旁边,几根高高竖起的梅花桩上也会不时出现舞狮表演者矫健的身影。

这几天,基地上又迎来了一批大学生学员。毕付华将原先收进柜子里的几套龙狮道具重新摆出来,供排练使用。“这几天我们陆续接到了一些商演,仅除夕就有四场活动,有些往年的热闹气氛了。”

陈文艳选了一头最喜欢的紫色狮子,在老毕的指导下很快便学到了舞狮的基本技巧。负责舞狮头的她说:“这是我从小到大玩过最大的‘玩具’了。舞狮对手臂力量要求高,我们得频繁做动作,一天下来不是脖子酸就是胳膊疼,但很有收获。”

廖贵菊负责狮尾,有些时候因没配合好,蹲在地上没能及时起身,狮子就没了尾巴。“舞狮需要两个人长期训练达成默契,要不然会闹笑话,有时还会受伤。”她说。

经过近一周的观察,毕付华觉得这一批“苗子”还不错。从事舞龙舞狮二十年来,老毕教过的学生几乎遍及整个昆明市。让他颇为得意的是,这几年随着国家对非遗文化的普及,舞龙舞狮逐渐受到年轻人的喜欢。

“千百年来,舞龙舞狮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应该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老毕说。

小学毕业后,毕付华在昆明长期从事搬运工作,后来于年加入到村里的龙狮队。“那时候很多动作都不规范,就是逢年过节聚在一起凑凑热闹,对于舞龙舞狮也没有过多的期望。”他说。

直到有一次,毕付华遇到了一支由七旬老奶奶组成的龙狮队,才对真正的“龙狮精神”有了清晰的认知。“别看她们上了年纪,但个个精气神都很好,我当时心里很受触动。”毕付华回忆说。从那以后,他就一心想把舞龙舞狮做好。

舞龙舞狮让毕付华贴了不少钱,但这丝毫不影响他追求自己的“龙狮梦”。无奈的是,期间很多人迫于生计逐渐离开了龙狮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还在撑着。

转机出现在年。这一年,毕付华成为了龙狮彩扎非遗项目的区级传承人,还把舞龙舞狮带进了中小学校园。“舞龙舞狮再也不是中老年人的活动,终于有了年轻人的面孔。”他说。

毕付华辞去了原先的工作,全身心扑在舞龙舞狮的传承与发展上。除了基地上的日常训练,他几乎每周都要开车拉着龙狮道具跑几次学校。“我希望这些学生们今后也能积极从事我现在做的事情。”毕付华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