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9月6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我是规划师》第三季第十集《街坊》播出,节目引起了市规划自然资源委青年同志们的热烈反响和广泛共鸣。
城市是不断发展的,观念和需求也在不断演进。从平房院落的保护性修缮,到菊儿、雨儿胡同的危旧房改造再到平安大街的更新整治,在一代代规划师的努力下,老城的环境风貌与交通条件不断优化,在留住乡愁和记忆的同时,实现了老胡同的现代生活。
委学习实践班第四组梁大庆
北京这座古都持续散发魅力的原因之一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光阴的故事,核心区平房院落更是承载历史积淀的典型代表。平房院落的更新改造一直是落实老城保护与解决民生需求的重要途径。从一次次调研对接需求研究更新改造方案,到克服重重困难具体实施改造,再到更新改造完后的运营维护,每一步都来之不易。一幅幅对比图后都体现了属地街道、责任规划师等多方力量的努力,也看到了规划的传承。相信在各方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下,老城将越来越好。
委学习实践班第七组游鸿
街坊,不仅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更是社区中相互关联的群体,是城市治理的“细胞”。如何从微观层面让城市保持健康,需要街坊、院落层面的精细治理与有机更新。老城保护更新,从菊儿胡同的有机更新,到雨儿胡同的申请式退租,到平安大街焕然一新。在老城里实现“现代美好生活”,需要绣花功夫,久久为功,更需要多方协同治理的制度机制创新,最终需要回归人的视角。一个有生命的老城,需要留住老街坊,更需要时刻问计于老街坊的“基层智慧”。
委学习实践班第七组张尔薇
北京生动又独一无二的城市风貌由不同类型的单元有机组成,而串联这些单元的脉络就是我们的街坊与道路,它们是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交融区,是保障城市各类功能正常运转的毛细血管。从菊儿胡同到雨儿胡同,从平安大街到崇雍大街,在一代代规划师的努力下,不断优化街坊、大街的环境风貌与交通条件,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现代的生活方式相互融合、交相辉映。在首都规划建设中,规划师更要心怀大局、关心街坊小事,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工具箱,改善城市的微循环、优化城市的主动脉,为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东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张页
胡同是老北京街坊生活的重要空间,其功能是否完善、环境是否优美,都直接影响着街坊们美好生活的品质。经过近年来的修缮整治,东城区南锣鼓巷的胡同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配备了各种现代化设施,老街坊们过上了时尚生活;二是有效保护了历史风貌,四合院的古朴魅力显著提升;三是有效提升了公共空间,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完成并进行绿化美化,出行环境秩序井然。这是几代规划师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北京城市治理精细化、专业化的成就。规划师团队通过深入胡同了解街坊的真正需求,反复磨合与淬炼,才实现了保护风貌与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接下来如何让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推动街区共治共管、共建共享,仍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索的一个课题。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崔达
自吴良镛先生“菊儿胡同“项目的启动开始,数十年来北京进行了一次次积极的探索。通过具体到街巷、院落、建筑物的小微项目,分类施策,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激发城市活力,改善人居环境,推进绿色低碳,传承历史文化。最终就像节目中所述,是为了群众的安居乐业,也是为了延续街里街坊的一份质朴情感。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西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张鹏雄
在观看《街坊》后,我对平房院落“一院一树”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传统院落老树记载了多少胡同人生,留下了多少的儿时记忆,承载了多少乡愁,是北京老城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中提出了“一院一树”的相关要求,作为一名基层规划管理工作者,在核心区平房院落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工作中更要积极贯彻落实“一院一树”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大树补植,形成绿树掩映、万树成荫的老城绿貌,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丰台分局学习实践小组刘世波
街巷是最具有烟火气息的城市特色,承载了儿时的记忆和对美好生活的寄托。老城区街巷整治提升,是关乎街巷居民日常生活的民生工程,是展示首都文化内涵的窗口。东中胡同31号、有芳胡同2号、东四九条47号、菊儿胡同、雨儿胡同等老旧街巷的升级改造,在保留历史文化、历史遗迹、儿时记忆的同时,改善了街区空间布局规划,充分挖掘传承历史文化、合理规划和保存城市背街小巷中的商业、生活设施,打造拥有烟火气息的邻里通道。街巷虽小,却关乎着老百姓柴米油盐,老城区街巷实实在在的改变,不断提升着人民群众生活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丰台分局学习实践小组张东琪
跟随《街坊》的脚步,从老城院落整体改造提升,到菊儿、雨儿胡同的危旧房改造再到平安大街的环境更新整治,每一步都体现出规划设计对于历史风貌与提升民众生活品质之间的追求。如何更新改造存量、优化发展增量,真正实现有机更新,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身在历史文化底蕴丰富的首都,我们的规划更要以绣花精神,从人的角度出发,实现人与城市历史记忆、自然生态和谐共生,努力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石景山分局学习实践小组李曼迪
从院落胡同到街区大街,琳琅满目的各色建筑是历久弥新的时间沉淀,见证了首都的春夏秋冬,也蕴藏着首都人民的热切期盼。通过街区更新改造,空间整治提升,使得古都绽放出崭新面貌,从“面儿”到“里儿”散发城市魅力的同时,切实解决了居民生活、出行、环境方面的“烦心事”,切实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城市规划工作者,我们要发挥出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以实际行动推动首都建设迈向新的台阶。
本内容由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学习实践班、市规划院、东城分局、西城分局、丰台分局、石景山分局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4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