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介绍的戏迷,可不是看戏看入了“迷”的一名观众,而是一位唱戏唱“迷”了的艺人。准确的说是一位“戏痴”。早些年,在新沂县新安镇街头,常见一高高个头,黑脸膛的中年男子,用粉笔在地上写个“海报”。你没看错,就是一个人唱一本人物众多的大戏,等到围观的人渐多,他就口念锣鼓经开锣演出了。这个人大家都叫他“戏迷”。他的真名叫朱登科,山东人,郯城码头“聚”字科班出身,艺名“聚山”。据说此人酷爱京剧,功夫却平平,在戏班里,轮不到他唱主戏,收入微薄,糊不了口;他又受不惯班规约束,便流落在街头,靠卖唱为生。他会的戏很多,生,旦、净、末、丑都能唱,锣鼓经也熟悉。经常演出的戏码有《捉放曹》、《乌龙院》、《追韩信》、《大登殿》、《徐策跑城》、《二进官》、《龙风呈祥》、《借东风》等。剧中角色都由他一人全包,所以他风趣诙谐地自名为“独人剧团”。他的演出也别具一格。上身一件白布对襟衫,大落落反穿在身上,将手缩到袖筒里,半截空袖筒就当了“水袖”。有时将褂子脱下,用长袖系在腰间,那拖垂下来的衣襟又成了“龙袍”。他撩袍端带、动作俨然。道具仅有一条长板凳,既是琴师的坐椅,又是舞台上的公案、木桥、牢门、山岗,甚至还是包公的虎头铡。乐器也只有一只小钹镰和一把粗制的京胡。演出无固定的场所,上午这个街头,下午那个街口。他一出现后面总有一帮忠实的观众嘻嘻哈哈紧紧跟随,除了好奇的大人,更多的当然是孩子。演出开始了。只见他坐在凳子上,左手执着京胡,右手拎着那只单钹镲在凳面上敲打,锣鼓点子却不是敲出来的,而是嘴里念出来的。一通开台锣鼓过后,他放下钹镲,操起京胡就拉起来。该剧中人上场了,他把京胡搁下,就登场扮演剧中角色,这时过门和锣鼓都由他一身兼任;剧中有多人上场,他就变换着位置、身段、口音、唱腔,时生、时旦、时丑、时净,一个人饰尽剧中所有角色。如果暂时静场,该某角色内导板上场时,他又坐下来操起京胡,自拉自唱……如此一直演到剧终。“戏迷”的独特演唱,很吸引人。花几分钱就能听整出的大戏,而且决不偷工减料,也不黄腔掉板,确实是地地道道的京戏,满可以让爱好者过过戏瘾;那严肃认真的做派,让不伦不类的装束一反衬,又满能引起好瞧热闹的人们一阵阵开心大笑“戏迷”给新安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娱乐也多元化,这样的场景已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艺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