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新闻 >> 正文 >> 正文

潮汕英歌舞闹春火出圈

来源:锣鼓 时间:2025/7/20
新华社广州2月10日电(记者詹奕嘉、洪泽华)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潮汕英歌舞在今年中国春节“火出圈”,观众随手拍摄的视频浏览量轻松突破百万。视频中,一名壮汉领头,身后几十名“好汉”双手持短槌,跟随锣鼓节奏且舞且击,吸引了不少群众和游客驻足观看。来自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的老溪西乡英歌舞队在演出中(年1月3日摄)。新华社发这支老溪西乡英歌舞队来自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铜盂镇。领舞男子陈志辉已有20余年练习英歌舞的经历。陈志辉说,春节前他的抖音粉丝数只有两三千人,过完年粉丝数涨了将近十倍,甚至有人驱车千余公里来找他合影。据了解,潮阳英歌有可能发源于古老的傩文化,吸收了北方大鼓子秧歌等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一种民间舞蹈艺术。老溪西乡英歌舞队教练、潮阳英歌省级传承人陈宋琪演示英歌舞击槌的基本动作(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洪泽华摄老溪西乡英歌舞队教练、潮阳英歌省级传承人陈宋琪说,英歌队常以36人为演出队伍编制,对应《水浒传》中的“三十六天罡”,主要展现小说中梁山英雄的故事。每逢农历新年和民俗节庆,潮汕地区“跳英歌”便迎来高峰。英歌舞表演时长不一,有的大型节庆活动会持续整个白天。这对演员的体力、基本功和团队配合程度提出了很高要求。潮汕英歌队多属民间业余团体,队员们只能白天上班、晚上练习。“光基本动作‘舞槌’就不容易练好。”陈宋琪说,夏天晚上排练结束之后,地上的沙子都被汗水浸湿,湿沙甚至能勾勒出排练的队形。为了一天的表演,英歌队至少要练习半年之久。“穿戴几斤重的戏服、道具跳十几个小时,对演员们是很大的考验。”练习英歌几十年,陈宋琪的膝盖半月板已经有些磨损,“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练习的队伍中”。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吴燕花(二排右二)和参演队员在演出后合影留念(1月26日摄)。新华社发大年初一,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的男女对打英歌闪亮登场。男子英歌取材于小说《水浒传》,女子英歌同样有着历史投射。披红戴绿的刀马旦装束,描绘的是花木兰从军或穆桂英挂帅的故事,体现“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豪迈气概。今年27岁的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吴燕花小时候常在家乡看英歌舞演出。“那时还在想,为什么只有男生才能跳呢?”听说西门社区招收女英歌队员的消息后,她报名参与、成为第一届队员。练习英歌舞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受到家长和学生的欢迎。西门女子英歌队招收了不少在校上学的女生,在晚上、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进行排练。“我太喜欢英歌舞了,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这门艺术。”吴燕花经常会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一次,她在公园看到老人在练习太极,灵光闪现后创作出一套“回环太极”的新舞步。如今,英歌舞从最初的动作简单、套路单一、阵型单调向动作复杂、套路多样、阵型变化纷繁转变,英歌服饰的材质和款式也不断更新。英歌舞的传承创新既离不开民间民俗活动的红火,也离不开经济社会进步的加持。年过七旬、祖籍潮汕的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说:“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英歌服饰、道具才能不断更新迭代,英歌队才能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舞步和动作,辅以更多的传播手段和平台,这是英歌舞火遍全网背后的原因。”西门女子英歌队的队员们正将这门艺术带到各地。就读于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的大二学生肖静彤和师姐郑媛轩在大学里组建了英歌舞社团。“现在队伍已经有20多名队员,很多报名的同学来自潮汕以外的地区。”肖静彤说,“相信今年英歌舞的火爆,会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传统文化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