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岳西县田头乡举行了第二届岳西高腔文化艺术节暨庆非遗综合文艺演出。来自该乡高腔剧社、泥潭村高腔班社、田头中心学校的高腔节目纷纷登台表演,传统岳西高腔剧目《夜等》《同居》,一展古朴优雅的唱腔,新编岳西高腔剧目《移风易俗》《廉政颂》讴歌时代新风,令人眼前一亮。同时还有各村推送的舞狮子、山歌、舞蹈、黄梅戏选段,为整场演出增添了喜庆的色彩。演出现场气势如虹、热闹非凡,吸引了当地近名群众前来观看。
近半个月来,田头乡高腔剧社负责人徐旺生,也是本届岳西高腔文化艺术节筹备组的成员之一,从晚会策划,节目编排、彩排,到这次正式演出前的会场布置,看着一切都准备就绪,他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激动地说:“我们从小就喜爱听高腔、唱高腔,高腔是我们的‘魂’,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岳西高腔,原称高腔,是古青阳腔遗脉,其形成已有多年的历史,被誉为戏曲史上的“活化石”。此次举办第二届高腔文化艺术节的田头乡,坐落岳西县西南边陲,是岳西高腔发源地乡镇之一,岳西高腔源远流长,也被当地人所熟知和喜爱。
岳西高腔从沉睡中苏醒
“听说岳西高腔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田头乡是岳西高腔发源地乡镇,唱高腔照说有希望了。”“听说县里成立了‘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那我们也可以成立‘田头乡高腔剧社’呢!”
时间回到年,牵动全县戏曲同仁的好消息,岳西高腔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份带着沉甸甸的福音在革命老区岳西迅速传播开来。
田头乡在县高腔传承中心的关心支持下,于年在全县率先成立“田头乡高腔剧社”,同年又以两个村为单位,成立了三个村级“高腔班社”,有高腔文化爱好者多人。“田头高腔剧社由14人组成,他们有退休人员、有做修理工的、有在食堂烧饭的师傅,大多数是在家种田的农民……他们年长快70岁了,年轻的都有四五十岁。大家都是凭着对家乡戏曲的热爱和执着,一直坚持到现在,从未间断过。”徐旺生介绍说。
“我们把高腔老前辈唱的腔调进行录音,复制成光盘保存下来,同时收集民间高腔曲目剧本,通过乡高腔剧社、村级高腔班社传唱,为传承岳西高腔奠定了基础。”岳西高腔县级传承人、田头高腔剧社成员蒋东奇说。
据了解,为加大对岳西高腔传承和保护的力度,岳西县成立高腔传承中心一个,民间高腔剧社13个,国家级传承人1人,县级传承人37人,在册高腔会员多人。同时县高腔传承中心不断挖掘、收集、整理民间高腔剧本,并装订成册,分发各剧社团体传唱。
岳西高腔传古色古香
“岳西高腔的特征是‘唱、帮、打’浑然一体,一唱众合的表演形式,大家在排练的时候要投入,帮腔要有气势。”蒋东奇每次排练的时候经常提到,“我们一定要掌握‘靠腔锣’和‘不协管弦’这门技艺,把岳西高腔的本真性传承下去。”
蒋东奇所提到的“靠腔锣”和“不协管弦”是指锣“打眼”,鼓板掌节奏,不需要弦乐器,声腔跟着锣走,而且喉咙发音为“滚调”,即滚得起“波”。“田头老百姓对高腔非常熟悉,我们要严格把握岳西高腔非遗的本真性,力求原汁原味、字正腔圆,这样才有底气传承好岳西高腔。”
田头乡通过追寻岳西高腔的原本记忆,先后复排一批传统高腔剧目,其中《大赐福》《庆寿》《拷桃》等十多围传统高腔剧目都能登台娴熟表演。
同时,该乡坚持守正创新,在保持岳西高腔原本腔调的前提下,通过旧曲填新词的方式,编排一批紧跟时代发展的高腔新剧,其中《脱贫攻坚心花放》《移风易俗》《廉政颂》都是该乡新编的代表作品。
“乡里能否给我班社配一副‘锣鼓响’,得知乡里举办高腔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大家兴趣很高,白天干活忙,便利用晚上时间排练祖辈流传下来的高腔剧目《同居》,还准备参加呢!”泥潭村高腔班社负责人徐乐送说。
“可以给你们配备一套,我们每年都有文化民生工程经费,乡里也有相应的配套资金,鼓励基层弘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田头乡文化中心负责人说。
据了解,岳西县每年依托文化民生工程免费开放资金,精准实施“送戏进万村”“三进演出”民生工程,重点加大复排、编排岳西高腔剧目的投入,让更多的高腔剧目登台演出。同时岳西县高腔传承中心每年还组织高腔演员拍摄大量的微电影、微视频,积极宣传推介岳西故事。田头乡文化中心还推行激励机制,各班社每复排一个高腔剧目奖励活动经费元,新编一个高腔剧目奖励0元,进一步提高了岳西高腔传承保护的质量和效果。
岳西高腔焕发光彩
如何打响岳西高腔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擦亮这张名片,让古老的戏曲焕发生机,岳西县做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把岳西高腔传承作为田头乡一项特色文化产业,依托岳西高腔的影响力助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笔者在田头乡“十四五”规划中获悉,田头乡紧跟步伐,将岳西高腔传承列入乡村发展规划。
“初夏的傍晚,当你来到田头乡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碓臼湾老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家祠堂,那锣、那鼓、那熟悉的声腔萦绕耳旁,渐近,那分明是岳西高腔,你会体验岳西高腔的原生态,高亢激昂、字正腔圆,令人流连忘返。”游客们纷纷称赞道。
“自从高腔班社来徐家祠堂表演岳西高腔,为‘四望山民宿’拉来了游客,生意也跟着红火起来,五一节期间,民宿客间住满,收入是往年的两倍呢。”该民宿负责人笑呵呵地说。
不仅如此,田头乡还开设高腔文化课堂,一方面通过高腔文化课堂助力老有所学暖民心行动,吸引老年人参与,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一方面发挥传承人的“传帮带”作用,积极开展高腔进校园活动,通过高腔传承人进课堂传授岳西高腔,培养孩子看戏、听戏、学戏的兴趣,在全乡形成多点开花、老上传承的良好氛围。
据岳西县文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来说,站在乡村振兴这个“新舞台”、拥有非遗文化这个“舞台戏”,我们也就可能实现老树接新枝,有望达到“非”同寻常,“遗”往无前,真正做活岳西高腔文化产业的大文章。(蒋向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7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