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非遗北许好威风锣鼓第一村

来源:锣鼓 时间:2022/8/30

从闻名世界的襄汾陶寺遗址中发掘的鼍鼓,距今多年历史,被公认为“天下第一鼓”,更被看作是几千年来鼓乐发展的基石。距襄汾县城12公里处的北许村(原名八家庄),虽然只有户人家,但多少年来依靠铜乐铿锵、鼓声激昂,声名远播。据考证,村里的铜乐器制造源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襄陵县志》载:北许“世以造响铜乐器为业,庄人多明七音者”。

东汉末年,硝烟四起。在“击鼓前进,鸣金收兵”愈演愈烈的氛围里,鼓和金(铜锣)就理所当然地活跃在历史长河里。(图为:梁玉生正在将烘干好的鼓板进行打磨)

相传公元年,安徽籍程姓鼍具匠以制作铜鼍为业来此定居。不知是一时兴起还是早已酝酿成熟,程氏突然在某一天改镟为锣,改锅盖为钹和铙,用青铜铸造的乐器工艺精湛、音色纯正。消息不胫而走,他制作的铜乐器成为战时的抢手货。曹操得知后,为独霸“程式乐器”,竟然在八家庄建起堡寨和寺院,派许褚驻守监制铜器,同时操练新兵。许褚死后,“八家庄”更名为“许村”。以示纪念。

如今,北许村被誉为“天下锣鼓第一村”“华夏铜乐第一村”,鼓乐艺术在这里得到了空前的传承和弘扬。北许村的锣鼓是怎样“炼”成的?春节前,笔者走进北许村一探究竟。进入北许村村口老王威风锣鼓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老王锣鼓走天下”几个烁金大字。该厂师傅说:“年,在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上,临汾地区的锣鼓队用的家伙儿就是我们做的。”(图为:王世平正在对合圈后的鼓箱进行抛光)

“千锤打铜,一槌定音”是北许铜锣的特色。铜锣的薄厚直接决定了音色好坏,为精准掌握这个度,北许铜锣从铸铜到出成品,80%的工序均为纯手工制造。铜乐器制作大致分为制坯、造型、蘸火、定音、抛光五道工序。将按比例配制的原料放入坩埚,在高温下溶化,倒入铁模型里,制成圆烧饼大小的坨子;再由身强力壮的师傅不停捶打、煅烧,使之成型,所谓“千锤打锣”即为此。(图为:徐文全测量鼓径,确保鼓皮受力均匀。)

如今的造型工序已是半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了。将成型铜器烧到发红后,平面猛放到凉水里,冷却后捞出,表面磨光。定音师手执小铁锤,边敲边听,当钝笨的声音变得清脆悦耳时,“一锤定音”的工序完成,整个制作过程也就完成了。(图为:徐文全经过测量后将多余的鼓皮裁剪)

北许村的鼓独具特色,深受外界青睐。花腔鼓、转身鼓、跑鼓车、腰鼓、花鼓、威风锣鼓的诞生、发展、繁荣、传承,使这项充满魅力的传统手艺历久弥新。另外,村民自己设计、制作的20多种特色鼓名扬国内,出口海外,其中存于临汾尧庙的鼓直径达2.5米。(图为:徐文全给鼓上钉)

威风锣鼓,最早被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流传于晋南地区,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是集鼓、锣、钹、铙四种乐器合奏表演的一种汉族传统打击鼓乐,并融音乐、舞蹈、技艺于一体,是山西汉族民间鼓乐的代表。

威风锣鼓表演是北许村群众春节闹社火时特有的民间艺术,大型威风锣鼓队经常走出临汾,走出娘子关,威震华夏,蜚声海外,曾亮相首届全国农民运动会、北京亚运会和香港回归祖国交接仪式等大型演出活动,并于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为:杨发根配制铜料)

一代代锣鼓艺人薪火相传,不仅将流失的经典曲牌重新整理,更不断推陈出新,将锣鼓演奏艺术推向新的巅峰。同时,锣鼓制作技师们坚守传统,精益求精,将先辈们流传下来的技艺发扬光大。(图为:程小跃熔化铜料)

如今,北许村在对现有的技艺进行保护的同时,也更加用心地琢磨和搜集资料,并不遗余力地寻找失传技艺的蛛丝马迹,寻找被历史淹没的属于北许村的制作工艺。他们憋着一股劲儿,要继续做大做强祖宗传下的锣鼓产业,让北许的锣鼓敲得更响,走向世界!(图为:将熔化的铜水倒入铁模型将熔化的铜水倒入铁模型)

图为:赵春安察看铜坨

图为:制作好的铜锣

图为:徐晓峰正在为正月闹社火备鼓(报道:原路芳张蕴强网络编辑:郝枫)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