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锣鼓 >> 锣鼓发展 >> 正文 >> 正文

锣鼓杂戏后继无人

来源:锣鼓 时间:2023/5/19

古老的艺术,年迈的艺人,单一的剧本,亘古不变的传授方式。

——节选自

“曹相设宴铜雀台,文臣武将展雄才,报子台前来报讯,诸君请看铜雀台……”,说多唱少,雄浑粗放,似秦腔并非秦腔,似蒲剧并非蒲剧。这种原生态的唱腔,就是被称为古代戏曲形态的遗存、戏剧的活化石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诞生于唐宋,主要流传于晋南一带,锣鼓杂戏也称“铙鼓杂戏”“龙岩杂戏”,是流传于以临猗、万荣为中心,包括河津、稷山、新绛、垣曲、夏县等地广大乡村的一种仪式戏剧,现仅在临猗孙吉村、新庄村时有传唱。

如今,锣鼓杂戏虽还在传唱着,但越唱人越老,越唱人越少,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年5月,锣鼓杂戏因其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锣鼓杂戏表演程式化,动作台步亦有固定程式。演员扮演的角色固定,家族世袭。脚色均为男性,每剧数十人。该戏的演出,有一套固定的仪式。演出前挑选数名精干小伙,在寺前做跑马表演。

戏班全体角色列队走街串巷,人称“摆道”。尔后,分别到各自的宗族宗庙祭祖,再登台演出。演出时,由一名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的“打报者”引着各种角色上台至左角入座。角色登场用“念”的方式自报家门,举手动步及唱、吟、念、白都配锣鼓。“打报者”还负责拉前场、传令、禀报,给观众解说剧情以及充当树木、石头道具,类似宋代杂剧中的“竹竿子”。 

古老的艺术,年迈的老艺人,单一的剧本,亘古不变的传授方式,锣鼓杂戏还能够传承多久?目前能演锣鼓杂戏的人越来越少,在娱乐形式多元化的影响下,承父业的传统传承方式逐渐中断,新一代人不喜欢听唱大戏,这些情形使锣鼓杂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亟待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核心是保护,重点是传承。

古老的艺术,年迈的艺人,单一的剧本,亘古不变的传授方式。要如何,才能使其在原生态表演风格上拥有新的生命和内涵,这些古老艺术将会在美丽“中国梦”的舞台上再次绽放迷人光彩。

古老的艺术,年迈的艺人,单一的剧本,亘古不变的传授方式。面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我们要如何作为,才能抢救这些濒临灭绝的稀有“宝贝”呢?

古老的艺术,年迈的艺人,单一的剧本,亘古不变的传授方式。

——节选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73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