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营社火是豫西地区影响较大、每逢重要节庆用于祭神赛社祈年的民俗活动后逐渐演变为集民间表演、音乐、戏曲、绘画、书法、刺绣、剪纸、杂技、曲艺、造型等艺术形式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活动。
大营社火位于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大营村,该村面积10.7平方千米,户,常住人口余人。
大营村历史悠久,文化淀积深厚,唐代、明代朝廷均在此驻兵屯田,村名也由此而得。境内有秦汉驰道,曹魏古道等古迹。
周边地区遍布仰韶、龙山文化遗址,黄帝、夏商时代遗存文化等遗址。历史上各种文化在此交流融合,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样式,社火、剪纸、面塑、刺绣、曲艺等民间艺术在豫、秦、晋三角地区声名远播,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大营村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大营社火源于民间祭神赛社的祈年活动,是村民表达喜悦心情而组织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常于重大节日或农业丰收时演出。
据大营村志记载,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和官兵逐鹿中原,频临大营,为了自卫,村民捐款筑起东西南北四寨,结社而居。
清同治九年()筑寨告成,村民为庆祝这一盛事,经协商,北社出百马,西社踩高跷,南社扮平垛(芯子),东社演坠子组合一块进行游乐,村民称为“社合”或“社火”大营社火讲究一显富、二见智、三闹文、四斗巧。
显富就是看服装、道具的豪华艳丽,规模宏大;见智就是比智慧,斗心眼,看谁的点子高;闹文就是在社火活动中出的总牌、分牌、节目牌、人物胸牌均用的成语、名言,概括节目的内容,紧扣节目情节,表现人物性格,彰显文化品位;斗巧就是赛技艺,比精致,看能工巧匠扮饰伪装奇妙入胜,暗设玄机,难破谜团,尽显匠工技艺。
队伍编排大致是“百马”开道,高跷前行,平垛居中,坠子尾随。
表演内容和程序为:
①炮声造势。6~8名村民扮作古代军卒,手持三眼铳炮,咚咚作响,先声夺人。
②百马开道。上百匹骏马全身披挂,年轻骑手装扮一新,来回奔跑,开道打场。
③彩旗招展。百面彩旗,五颜六色,迎风招展,蔚然壮观。
④锣鼓震威。30多面锣鼓分成几组,奋力擂打各种鼓谱,震地动天。
⑤高跷先行。几十副高跷依次亮相,一般跷高1.7~2.3米,最高可达3米。
⑥平垛展示。平垛也叫“芯子”,是一种展示技巧的造型艺术,根据节目内容需要,用钢筋做成各种造型,固定在特别的方桌上,周围用彩布遮饰,然后将4~8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上面,四人一组抬行。平垛分固定和活动两种,固定的平垛在上面或悬空站立或在“点”“尖”上起舞,活动的平垛则上下起落,左右旋转。
⑦坠子表演。坠子是社火表演的坠尾节目,常以幽默、诙谐和讽刺的手法反映社会万象,被誉为“活的漫画”。表演形式多样,有的地下走,有的车上拉,有的踩小跷逗乐,活泼欢快,不拘一格。
大营社火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特色鲜明,演进脉络清晰,让人们在游艺娱乐中受到教育,有很强的凝聚力,围看观众多达数万人,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节目扮演上别出心策,暗设玄机,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