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级非遗白纸坊挎鼓
说起北京民俗文化的历史
没有什么比一样样
令人惊艳的北京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具有说服力
提起北京非遗“挎鼓”
北京人立即会想到
白纸坊这个与这项技艺
同样古老的地名
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
跨越时光数百年的
“白纸坊挎鼓”
★“龙凤呈祥神胆挎鼓老会”
早年间,逢年过节或遇喜庆大典,一些传统的民俗歌舞表演就走上街头,锣鼓喧天地热闹一番。在北京,这种民俗歌舞表演形式称为“走会”或“香会”。人们常见的秧歌、旱船、小车会、高跷、舞狮子、太平鼓等都会亮出各自的绝活儿。
白纸坊挎鼓又称“龙凤呈祥神胆挎鼓老会”,属于“幡鼓齐动十三档”香会中的一档。该会历史悠久,本是明代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时从南京带来的,距今已有近年历史,曾经受过明清两朝皇帝的册封,被御赐为“神胆”,是战鼓的一种。
★气势磅礴“白纸坊挎鼓”
制鼓材料
白纸坊挎鼓与其他挎鼓表演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鼓本身的不同。白纸坊挎鼓的鼓面须用上好的牛皮,且不在露天制作,这是为了保持牛皮的潮软程度。
表演形式
白纸坊挎鼓表演由8-10面大鼓、两对龙头沉子、两对竹节沉子、四副花钹组成。大鼓鼓面直径接近1米,用一条宽带子将大鼓斜挎在前,左手扶鼓,右手持鼓槌击鼓。
白纸坊挎鼓的表演形式分为行进式和原地式两种。以前随众香会一起走会演出时,白纸坊挎鼓殿后,即在队伍中的最后,分两排行进。现在多为原地式表演,队伍呈八字形,鼓在中心,沉子和花钹位于两侧。
表演特点
白纸坊挎鼓表演时声势浩大、气势磅礴。铿锵昂扬的鼓点,配合表演者的呼叫呐喊,衬托出其声震八方、雄壮豪迈的气势。演员主要通过变换鼓的敲击位置、力度以及节奏的快慢来表现鼓点技巧。
敲击位置主要有鼓的中心和边缘,敲击鼓心发声浑厚响亮,击打边缘声音则清脆短促。此外,还有鼓槌横扫鼓面的扫鼓方法。配合鼓手的表情动作,击鼓时还需将鼓点中蕴含的情绪表达出来,如表达进攻,要沉稳有力、不急不躁;表达胜利则更为轻松欢快。
鼓点套路
白纸坊挎鼓原有鼓点64套,现在恢复了近10套,主要有“扫北战鼓”“彩云追月”“得胜令”“大得胜”“二得胜”等。由于历史上资料损毁较为严重、流传下来的老鼓谱尚未完全破译等原因,目前白纸坊挎鼓表演相关的物件、传统以及鼓点,仍在研究和恢复中。
★文化遗产重现光彩
作为白纸坊甚至是北京民间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白纸坊挎鼓曾一度面临失传的窘境,流传上百年的表演技艺乏人问津,亦无新鲜血液的注入。●年初面对地区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何传承的难题,白纸坊街道启动了白纸坊挎鼓抢救工作。
●扶持有表演基础与热情的居民寻根溯源,探访白纸坊挎鼓的历史渊源。●通过取经学艺,考证和学习白纸坊挎鼓的鼓谱和表演套路。●寻找挎鼓制作匠人,掌握挎鼓传统制作工艺。
●年
断档五十年后的第一支白纸坊挎鼓队重新组建完成。
●年
白纸坊百人腰鼓队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被列入奥运主会场大众健身展示项目之一。
逐渐地,一度失传的技艺重新焕发光彩,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点燃了当地居民学习和了解的热情,挖掘和培养了谢志刚、李双义等一批优秀的挎鼓技艺传承人。
有传承才能有保护,近几年,白纸坊街道还通过汇编图书、梳理传承历史等方式,挖掘和保护白纸坊挎鼓等地区文化,让地区珍贵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年底由白纸坊街道主持汇编的人文图书《白纸坊挎鼓》出版发行。该书深入挖掘白纸坊挎鼓技艺的文化内涵,并从历史渊源、传承脉络、技艺特征、发展概况等多方面讲述了这项技艺的“前世今生”。
可以说,白纸坊挎鼓见证了
京城民俗文化发展的历史
早年间对传播与推动
民俗民间文化
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
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经过几百年
历史变革与沧桑的
白纸坊挎鼓老会
是京城历史文化遗产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的“非遗时光”
就介绍到这里
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北京杂志官方北京非遗中心西城非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