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政》曰:“言不相闻①,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②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③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④,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豹子《军政》说:“战场上说话相互听不见,所以设置金鼓;相互看不见,所以设置旌旗。”使用金鼓、旌旗,是为了实现统一指挥。在统一指挥下,勇敢者不能独自前进,怯懦者不敢独自后退,这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所以夜战的时候多用火把和鼓,白天打仗多用旗帜,都是为了便于指挥。
三军可以夺走其士气,将军可以夺走其斗志。一般而言,早上士气锐利,中午士气低迷,晚上士气衰退,善用兵者,避开其锐气,而打击其士气低迷、衰退之时,这是善于“治气”的人。保持严整,挑战混乱的敌人;保持镇静,挑战喧哗的敌人,这是善于“治心”的人。以就近抵达的部队,迎战远道而来的敌人;以精力充沛的部队,迎战疲惫不堪的敌人;以吃饱喝足的部队,迎战饥渴交迫的敌人,这是善于“治力”的人。不挑战旗帜整齐的敌人,不攻击阵容雄壮的敌人,这是善于“治变”的人。
用兵的一般原则是:不仰攻高地上的敌人,不正面攻击背靠山丘的敌人,不追击假装逃跑的敌人,不攻击士气旺盛的敌人,不贪食作为诱饵的敌人,不拦截急于回家的敌人,围困敌人要留缺口,不紧逼陷于绝境的敌人。这都是用兵的一般经验。
(1)言不相闻:作战时,以语言指挥,声音相互听不清楚。
(2)一人之耳目:“一”即统一、使一致。“耳目”指用耳朵、眼睛接受信息、指令。“一人之耳目”意为对下属实行统一指挥。
(3)邀:拦截。
(4)阙:通“缺”,缺口。
待机本节孙子介绍了作战的一个准则、四大技术、八条经验。
一个准则是:统一指挥。
“一人之耳目”,就是所有人的耳朵听一人的命令,所有人的眼睛看一人的指令。这样进则齐进,退则齐退,不会打乱仗。
指挥命令的传达效率取决于技术条件,古代用锣鼓、号角、旗帜发布命令,效率不高,保密性差,自己人看得到,敌人也看得到,等于下明棋。不过战场上下棋可以连下两手、三手,就看谁变招快。
古代的通讯技术虽然落后,也有一个好处:稳定性高,不易发生故障。将锣鼓敲破、号角吹烂的可能性不大。
后来使用电话机、步话机、发报机,技术水平高了,故障率也高了,电话线会断,步话机会坏,发报机会掉信号。
今天的信息传输已经网络化、电子化、智能化了,战场也变成透明战场。但如果信息传输系统遭到破坏,信号遭到屏蔽,战场马上变成黑暗战场,全军都变成了“聋子”“瞎子”。所以,真到打现代化信息战的时候,有必要把电话机、步话机这类落后工具捡回来,甚至将锣鼓、号角从博物馆里挖出来。
速度与力量四大技术是:治气,治心,治力,治变。
第一,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八路军旅组织的町店战斗即是治气成功的一例。当时日军大举进攻国军驻守的侯马地区,旅为了支援国军的战斗,决定伏击日军一路。千余日军携40多辆满载军火的汽车向侯马地区进发,上午的日军气势极盛,抵达下马一带时,架起炮一顿猛轰,又在下马村抢劫。我军隐忍不动。中午时分,日军分驻几个地点休息,有些日军甚至跳到河中洗澡,对就近窥伺的我军毫无察觉。我军趁敌松懈,同时对几个地方的日军发起猛攻。日军分路突围,我军分路追击,穷追不舍。其他地区的日军闻讯赶来救援,我军在阻敌援兵的同时,继续追击窜逃敌人。战至第二天上午,残敌才在接应下逃脱追击。此战我军毙敌数百,缴获甚丰,仅大小炮就缴获了30多门。
第二,治心:以治待乱,以静待哗。人的行为是由心支配的,军队的行为是由军心支配的。军心动摇了,军队也会发生动摇。
在任何团队,都有四类人:一类是引领事情发生的勇敢者,一类是跟着事情改变的聪明者,一类是看着事情发生的平庸者,一类是不知道有事情发生的愚昧者。一支军队由哪类人主导,就呈现出勇怯不同的状况。开始时一般勇敢者主导,当勇敢者无功乃至遭受挫折后,自然转为其他类型的人主导。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举了王翦与项燕决战的例子。刚开始,项燕将部队开到秦楚边境,主动挑战王翦,勇气可嘉。这时的军心无疑以勇为尚。但在不动如山的王翦面前,勇敢者碰伤了额头,聪明者丧失了信心,平庸之风、愚昧之风渐渐在队伍里弥漫,一支原本敢打能打的部队,也变成了一支弱鸡部队,一击就垮。
第三,治力: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打仗是力气活,饱汉打饿汉,精兵打疲兵,一定占上风,不必多作解读。
第四,治变: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部队的形态经常发生变化,当敌人处于“正正之旗”的状态时,说明管理有序、指挥灵便;当敌人处于“堂堂之阵”的状态时,说明准备充分、蓄势待发,在这两种状态下,敌人能充分发挥战力。“治变”就是要选择敌人发力不充分时交手。
八路军太岳军区十六团进行的韩略村战斗,即是“治变”成功的一例:当时日军为了炫耀所谓“铁滚式的三层新战法”,从各部队组织少尉以上军官余名,其中有少将旅团长1名、联队长6名,组成“战地参观团”,赴战地参观。十六团行军途中,偶尔获悉这一消息,即在韩略村设伏,经三小时激战,毙敌人,毁汽车13辆。
这一仗之所以打得干脆利落,原因之一是敌人处于“参观”状态,没有做好战斗准备。这也说明,“治变”不仅要瞄准敌人的变化,自身也要善于变化,能随时把部队调整到最佳战斗状态。
八条经验是:
第一,高陵勿向,不仰攻居高临下的敌人。马谡驻兵高山之上时,自以为占了地形优势,“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司马懿没有仰攻,而是断其水源,使其不战自乱。
第二,背丘勿逆。敌人背靠高丘,无路可退,只好作困兽斗。在应激状态下,可能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攻击与反击第三,佯北勿从。敌人假装撤退,是为了反戈一击,所以不能轻率地追击。
但要判断敌人是真撤还是假撤,是一道难题。春秋时代,根据敌人的旗帜乱不乱,就可判明真撤假撤。到战国时代,这招不灵了,因为敌方会假装抛旗弃鼓、丢盔弃甲。再到后来,假动作也骗不了人,因为有经验的指挥官,能根据双方实力强弱和战斗进程判断敌人有没有撤退的理由。明明没吃亏,却逃之夭夭,显然有诈!
为了让敌人上当,还要把戏做得更足。抗美援朝第一战,我军“佯北”的做法是派一支小部队阻击敌人。小部队以寡击众,确实打不过,被迫撤退。敌人没有怀疑的理由,于是追进了伏击圈。所以说,经验是有用的,经验也在不断发展中。
第四,锐卒勿攻。“锐卒”是特别敢打能打的兵,往往以一当十。跟锐卒交手,杀敌一千,自损三千,得不偿失。
怎样对付锐卒呢?刘邦灭章邯一战值得借鉴:章邯率残部固守废丘,誓死不降。废丘是章邯的都城,粮食储积充足,城防设施坚固;章邯本人是防守大师、战术大师,可想而知,打废丘难度极大。刘邦没有强攻,只是实施围困。而且,刘邦只是派韩信、周勃围困章邯,自己该干什么干什么,啥也没耽误,这对章邯无疑也能起到“夺气”“夺志”的效果。章邯身为一国之王,输给刘邦问题不大,输给韩信就太没面子了!不过,最后刘邦还是给了章邯面子,十个月后,等章邯的锐气磨得差不多了,刘邦亲临前线,一举攻破废丘,章邯自杀。而对刘邦来说,以最小的损失嬴得了战果。
豹子捕鳄第五,饵兵勿食。敌人抛出诱饵,是为了钓大鱼,自然不能咬钩。但凡事都有例外,抗战时,民兵、游击队对敌人的“饵兵”最感兴趣,干几枪就跑,风险不大。有时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有时也能破坏主力部队的伏击计划,气得主力部队咬牙切齿。
第六,归师勿遏。“回家”对士兵有着强大的感召力,你拿走胜利可能不会激怒敌方士兵,你阻止敌方士兵回家,可能激发起其强大的战斗意志。以前,我军曾用“打回老家去”作为战斗口号,一句话胜过千言万语。
第七,围师遗阙。包围敌人而不留缺口,敌人只能作困兽斗。放敌人一条逃路,敌人的战斗意志就会垮得很快。这是打算尽快解决战斗的情况。上例刘邦围章邯,不急于解决战斗,就想困死章邯,自然不会给章邯留缺口。
第八,穷寇勿迫。敌人处于穷途末路时,心里必然盘算是战、是逃、是降、是自杀等各种主意,如果逼得过紧,敌人只好拼死一战了。放松一点,敌人可能自己打败自己。
以上是一般经验,主要是根据利害得失作为衡量标准,不适于特殊情况。作战的时候,不能死抱教条,要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从大局出发,选择合理的战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831.html